大数据杀熟现象:用户信任与品牌伤害
多次购买之后,发现注册新号之后更加优惠;浏览网页多次后,竟发现原本想预定的房间涨价了;经常去做美甲,但相同的款式新客户却便宜一半;在购票app上买票,却发现会员价高于非会员价;现实中讲究“老主顾更优惠”的常理竟然失效了!
大数据对消费者的影响
大数据对消费者的影响非常广泛,被称为“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于用户的生活中。所谓的“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经常购买的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其他客户要贵出许多。这一现象在网络购物、交通出行、在线视频、在线差旅、在线票务等多个领域中都普遍存在。
今年3月,一位复旦大学教授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苹果手机用户更容易被更贵的车型接单,而非苹果手机用户的优惠力度明显低于非苹果手机用户。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某APP上,一位用户订购了一家酒店,支付了2889元,但离开酒店后发现实际挂牌价只有1377.63元。这样的事件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同样的打车起点与终点、同样的外卖、甚至同样的电影,在不同用户之间价格不一样。
在大数据杀熟现象中,商家利用客户的信任,将消费者分为不同等级,从而实现盈利。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平台承认存在大数据杀熟。为了反击这一现象,保障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国家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时,应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品牌利用价格歧视透支用户信赖
价格歧视是指同一产品以不同价格出售给不同消费者的情况。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帮助下,商家可以采取一级价格歧视,即对任何一个消费者都能按他所接受的最高价格出售,以获取最大的垄断利润。这种歧视性的定价会削弱消费者对互联网经济的信任,甚至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发展。
在如今中国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的普及让消费习惯变得透明,商家几乎可以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出每位消费者的购物频率、购物能力以及面对价格差异的心理波动。消费者只能多对比,留意同一经营者提供产品的价格变化以及针对不同消费者的价格是否相同。如果平台不自律,虽然能获得短期利润的提高,但面临舆论、用户流失、被处罚等风险。一旦消费者选择不信任,对整个电商行业都是不利的。
品牌应正确使用大数据
大数据在营销领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个性化推荐、精准广告投放和动态调整等。大数据的出现只是一种工具,其本身是中立的,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品牌应该利用大数据提升服务品质,做出更贴心的营销,真正让消费者感受到关怀。而杀熟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不仅让忠实客户失去对企业的信任,也损害了品牌的形象。
在现今时代,大数据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带来的便利还是伤害。品牌若执念于利用大数据收割大众,将伤害用户的信赖,也会损害品牌长久深耕的资产价值。因此,品牌应该正确使用大数据,将其用于精细化运营,真正提升服务品质。今年3月31日,多家互联网平台企业代表签署了《平台企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保证不会实施大数据杀熟行为。
大数据统计只是为了方便品牌更了解、洞察用户,而不是用来收割大众的辅助工具。如果品牌执念于此,将不仅伤害用户的信任,也将损害品牌长久深耕的资产价值。因此,品牌应该利用大数据提升服务品质,真正让消费者感受到关怀。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