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脑广告:新常态下的营销策略
去年世界杯期间,洗脑广告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从BOSS直聘、知乎、马蜂窝,到铂爵旅拍、新氧、凯迪拉克和易车网,洗脑广告的创作屡屡受到吐槽,但品牌方却屡试不爽。洗脑广告的存在是由于流量吃紧、注意力紧缺和广告创意商业效果逐渐失灵的背景下,简单直接地表达利益点成为了高效引爆用户注意力的方式。我们认为,洗脑广告将成为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新常态”。
洗脑广告的背后至少有两个原因。首先,信息爆炸和媒介碎片化导致用户决策路径变得混乱,用户不再按照传统的“知晓-熟悉-信任-购买-分享”步骤进行线性推进,每一个环节的空缺都会给其他品牌带来推广切入的机会。其次,用户变得更加理性化,对创意的效果产生了下降趋势。在小红书等种草平台上,成分党、参数党已经非常普遍,针对这些日益专业化的用户,再多的创意也不如产品本身的质量。
洗脑广告往往被放置在电梯间,因为电梯广告能被动聚集所有楼宇人群,具有强迫性,而且广告触达非常有效率。电梯间广告位不断增加,但框架的效果降低了,电视的重要性却增加了。因此,电梯间洗脑广告需要一个简短魔性的广告语或音乐,而且能在最短乘坐电梯时间内(15秒)播放完。电梯广告业务下沉速度不算快,因为即使下沉到低线市场也需要足够多匹配的广告主支撑销售业务,因此电梯广告基本上都是用来引爆一二线城市白领。
洗脑广告的争议在于审美上的低俗,但它的存在也反映出中国幅员辽阔,审美水平参差不齐,品牌大多数的目标用户并不会为了审美或创意买单。品牌好感度的评价更多地体现在成熟市场、标准产品中起作用。因为用户的品牌切换成本并不高,不喜欢可口可乐了,就可以选择百事可乐。但对于处于抢占定位的阶段或行业市场成熟度不高的品牌,透支品牌好感度是一种常见的策略。
洗脑广告的内容创作需要一定的功底以及相关方法论做支撑,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出能引爆话题讨论的洗脑广告。对于那些嚷嚷着抵制洗脑广告的人而言,越是抵制,越容易看到洗脑广告。这就形成了一个诡异的现象,洗脑广告的商业闭环得以促进。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