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用户、分发:内容型平台的三大核心要素
本文阐述了内容型平台的核心要素,即内容、用户和分发模式,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内容在内容型平台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数量、质量、形态和品类。在平台运营初期,种子内容的填充对于平台的属性和定位至关重要。因此,明确平台的内容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影响到内容的生产和消费,还将直接影响你未来的用户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例如,B站最早期的内容基本是ACG番剧,用户也多为Z世代年轻人,而西瓜视频早期的内容库来源多为快手平台,以下沉、泛生活化的内容为主,用户则主要为二三线城市、25~35岁男性用户。
内容与生产、消费紧密相连,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需要运营者具备一定的平台运营能力。例如,虽然B站给了许多素人、网红一夜成名的机会,但是内容的高曝光度,并不意味着流量收益的高转化率,B站的创作者激励计划并不可观。而对于西瓜视频来说,许多创作者更多的把它当作一个自媒体平台,流量收益的多少是其第一驱动力,因此收益驱动成为了“一键三连”的最直接物质激励方式。
用户是内容型平台的另一个关键要素,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包括UGC、PGC和OGC,消费者则包括TGI和用户心理。例如,B站的核心用户为年轻的二次元爱好者,而西瓜视频的用户则主要为二三线城市、25~35岁男性用户。
分发模式是内容型平台的第三个要素,包括推荐、搜索和关注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在不同的平台上都有不同的应用,例如B站主要采用推荐和关注模式,而西瓜视频则主要采用搜索和推荐模式。
总之,内容、用户和分发模式是内容型平台的核心要素,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有运营者具备一定的平台运营能力,才能够平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西瓜视频的内容生产数量明显多于B站,但从内容质量角度而言,B站要高于西瓜视频。然而,两者从平台定位、流量收益机制、内容受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无法分出孰优孰劣的问题。对于内容平台而言,优质内容需要满足以下问题:每日需要供给多大数量级的内容,能够满足用户需求?供给多少又会导致内容过剩?影响内容分发效率?
短视频和中视频的争论成为了近几年内容行业的热点话题,也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目光。在内容的形态上,主要有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四大类型,大致分为长、中、短三种尺寸。对于存量用户的转化,各大头部内容平台的目光都转向了中视频战场。中视频平台的视频可承载的信息量更大,视频时长更长(1-30分钟),相比于短视频的碎片化、泛娱乐内容,中长视频更适合以VLOG、知识类、影视解说等内容品类为主。各大内容平台所涵盖的内容品类基本都比较全面,但需要根据不同品类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形态进行呈现。同时,对于内容平台关注的核心数据指标——“内容消费时长”,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客单价”。在同一平台中,不同形态的内容需要进行调权下发,根据品类的不同适当地引入短内容或长内容,加大或减少曝光。
对于平台而言,生产者一侧核心需要关注的是留存、产出、消费等方面的数据。随着用户数量的提升,平台对于内容的需求也在快速加大。运营者的角色将逐渐由“主导内容”转变为“引导内容”,决定前一百万条内容是什么,但决定不了后续的一千万条、一亿条内容的具体走向。对于UGC型产品来说,用户可以直接在前端页面找到一个明显的“+”号进行内容发布,功能也相对简单。而对于部分PGC、PUGC型产品,则会有功能比较完善的后端创作平台进行创作支持。甚至会有创作课程指导、运营人员对接等。
内容生产的门槛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内容的生产数量和质量。专业OGC内容的制作周期长,经费成本高昂,一般人难以接触到。而第三方短视频剪辑工具则让大多数人可以便捷地进行内容创作。但是,缺点也同样明显: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因为内容的生产门槛被前所未有地降低了。运营者的角色随着平台的发展,逐渐由“主导内容”转变为“引导内容”。平台对于热点的运营,虽然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的空间和方便,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千篇一律的造型、配乐和脚本,甚至是一模一样的对话和段子,无疑会造成审美疲劳。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内容发布在抖音、快手、头条等内容平台,其中有多少是优质的、具备社会价值的,还有待考量。
消费者在选择内容消费时,核心需要明确的是他们的实际需求是什么。在C端运营层面,通常采用TGI指数分析用户对于内容的消费偏好度,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TGI(Target Group Index)指数,是反映目标群体在特定研究范围内偏好强弱的指数。通过TGI指数,可以明确各用户层的实际偏好是什么,哪些品类应该重点扶持、加大供给,哪些品类对目标人群的吸引力较低,则应当适当减少推荐。除了性别年龄,地域、收入、职业等维度也可以根据实际分析需要进行组合、细分。
在用户消费心理中,个性化、攀比和懒是三个重要的关键点。腾讯凭借着QQ秀、QQ空间装扮(个性化)以及QQ等级的月亮太阳(攀比)等,成功站在了中国互联网之巅。而抖音、头条的算法机制,则进一步帮用户解决了“懒”的问题,成功将第三个关键点纳入囊中。
现在的人们非常懒,而抖音独特的交互模式恰好迎合了这一点:以单列排序的阅读方式呈现内容,只需要使用大拇指上下滑动,就能被动地接收到算法推送给你的内容。平台深谙每个用户的口味和喜好,让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同时,这种“永远猜不到下一条内容是什么”的消费体验也很容易让人上瘾,就像在抽奖一样。
在内容推荐逻辑上,除了被动推荐和主动搜索的分发逻辑,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用户关注”模式。最明显的例子是微信公众号,它打乱了推文的顺序,按照平台的分发规则浏览内容。文章出现的顺序并不完全按照实际发布时间,而是根据“阅读效率”进行权重排序。另一方面,在被动推荐方面,抖音和快手这两个国民级短视频应用各有特色。抖音注重关注完播率,而快手则更注重评论率。抖音始终把握平台的流量,而快手则坚持“普惠公平”的产品理念,不对流量分配进行人为干预,使得平台逐渐形成“家族式”抱团现象。因此,从商业化角度来看,粉丝忠诚度更高的快手似乎更适合直播带货,而抖音则更适合信息流广告变现。这种差别背后,体现的是两个平台对于产品理念、流量生态、算法和运营等维度的底层差异。
不同的产品类型,如社交、社区和资讯平台,其关注的核心数据指标也有所不同。社区更关注评论数、用户互动频率和账号粉丝活跃度等,而资讯型产品则更多从点击率、人均阅读篇数和人均主刷次数等维度进行考量。只有抓住运营过程中的“北极星”指标,运营工作才能有所发力、有目标和方向可循。因此,我们可以用一种图来表达不同产品类型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用户关系越强,其社交价值越高,而产品对内容的依赖程度越高,其社交网络价值则越低。可替代性一般采用用户更换产品时“转移成本”的高低来衡量。对于用户来说,使用另一款社交软件替代微信里几百、上千个好友,比用另一个软件替代头条看新闻资讯,前者的转移成本明显远高于后者。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