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创意,可能是营销的敌人
在广告公司工作久了,就会有一种错觉,认为做营销就是想尽各种创意,从品牌年度沟通主张到各种Content,不论大小都要用创意来衡量营销的水平。作为乙方创意人,每天追求创意是实现自我价值、为公司带来效益的表现。但是,在忙碌之余,一个创意项目完成后,我会思考营销的真正作用。有些品牌在营销创意上平平无奇,却在品牌和生意两个维度上表现突出。此外,一些品牌在过度追求创意的过程中,可能会得到负面效果。因此,我们需要用更加辩证的眼光看待创意的作用,并从中深入认识营销的内在原理。
为了提升信息传播效率,营销传播需要创意。需要创意的核心场景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当目标受众对传递的信息不熟悉时。例如,很多品牌/产品的卖点可能涉及到很多技术层面的专业知识,直接传达这些信息效果会大打折扣。这时,需要用创意的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解码”,再重新“编码”。例如,几年前方太吸油烟机拍的系列视频广告,通过几个具象的场景,将油烟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可能对人的造成的危害,转化为对头发、对肺、对皮肤、对眼睛等方面的伤害,借用看似是拍洗发水、咳嗽药、护肤品、眼药水广告的创意,来演绎方太吸油烟机的强大功能。第二种场景是当传递的信息在整个行业中过于同质化的时候。这时,需要通过创意来演绎品牌或产品的张力。例如,找到情感联结点,赋予品牌情感内涵;用讲故事的方式,累积品牌形象;或者单纯从产品维度,进行各种创意的包装演绎。
了解创意的宗旨和核心应用场景,对于习惯用创意包装一切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这也反向证明了为什么有些品牌在营销推广上不需要过多的创意。
现在有很多新兴消费品牌,它们的营销方式并不像传统品牌那样充斥着各种创意包装。这是因为这些品牌或产品本身就已经是最大的卖点,有着外在的审美红利和内在的差异化卖点。因此,在传播上不需要过多创意包装,只需通过数据决策出精准的人群和触点,再通过有代入感的消费场景展示产品给受众看。另外,有些品牌非得再套个创意故事在里面,这样反而稀释了已有信息本身的强势传播力。做创意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信息传播效能,但并不是每一个信息都需要再套个创意在上面。如果会稀释已有信息本身的强势传播力,不如不要。营销是一项投资,不光是要投入金钱,更重要的是要投入时间。找到一个核心的创意,在这个基础上不断重复,把这个创意点打深,打到消费者心智中,等待时间的回报才是最好的策略。
当我们意外发现一个成功的广告策略时,不要轻易放弃。因为继续执行这个广告活动,将会让我们的收益不断增加。
举个例子,台湾全联超市采用了一项名为“什么都没有”的策略,持续了10年。全联超市在当时的便利店环境中并没有任何优势,为了维持价格竞争力,必须每分钱都不能浪费。叶明桂团队制定了一个叫做“什么都没有”的策略主张,以实实在在的便宜吸引客户。这项策略通过广告片的形式,让全联福利中心没有明显招牌、宽阔走道、漂亮制服、美观地板、停车位、刷卡服务等缺陷变成了优势。这支广告大火,甚至持续了10年,成为台湾超市行业的第一品牌。叶明桂先生说的“广告按钮”,其实就是广告长期的策略主张。
营销是一项需要长期主义的投资,因此明智的做法是少谈些创意点子,多谈些长期的策略。奥利奥采用了“玩饼干”的策略,通过做了五年的饼干音乐盒和各种饼干、亿滋旗下其他零食一起做的花式“菜谱”,让饼干音乐盒这点已经深入人心。
创意的宗旨是提升信息传播效能,但它不是营销的必需品。对于一些传播力本身就强势的信息,不要再在它上面套个创意包装,这样只会稀释掉它原本的传播力。创意并非万能,长期的策略才是营销的根本。
营销是一项需要长期投资的战略,只有耐心等待,才能从中获得收益。因此,在制定营销计划时,不能总是追求眼前的创意,而应该注重长期的品牌建设。重点是要打造一个有力的品牌形象,然后不断强化它,等待时间的回报才是最佳策略。此外,我们应该避免为了追求创意而过度炫技,制造需要消费者做“阅读理解”的营销内容。如果我们沉迷于创意本身,就可能会失去客观的判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最好经常向不从事营销行业的朋友征求意见,以确保创意的可行性。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