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折叠功能引发的思考
我曾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谈论存在主义,引用了萨特的自由选择的观点:“存在即选择,选择即自由。” 在该文章下方,另一个人连续发了三条关于黄芪的动态,但这三条动态被折叠了,只剩下了“xxx等三条内容”的提示。在朋友圈中,时间非常宝贵,只需灵活使用手指,不必像网络警察一样关注一切,30秒就足以度过一天。被折叠的内容在急剧涌现的信息流中就等于不存在。我问那个卖黄芪的朋友,他的动态是不是被故意折叠了,他问我,“什么是折叠?”折叠是这样的:在朋友圈中,几条连续的动态被压缩成一个需要二次点击的入口,但动态发布者自己是察觉不到的。这种简单粗暴的朋友圈“瘦身”既不美观,也很傲慢。如果萨特有机会使用微信,他肯定会被张小龙气炸。从去年1月开始,折叠功能逐渐在部分微信用户中进行内测,最先感受到的是那些利用私人流量做生意的人。随后,内测范围逐渐扩大,最近越来越多用户的朋友圈中也出现了折叠。但是,微信从未向外界透露这一功能的细节。我们只能通过猜测和被灰度用户的经验总结来了解哪些账户和内容会被折叠,以及灰度的进程。微信折叠并没有取消按钮,这意味着这是一个从上线开始就不能关闭的功能。如果用户不想要它,只能选择使用一些奇怪的第三方软件规避(这些方法往往操作复杂或只保证暂时有效),或者不更新到新版本。或者忍受它。一个拥有13亿用户的巨型社交网络,如果你没有办法离开它,那就只能无奈地适应它的任何不合理之处。就像突然被打乱的公众号信息流,或者总是引发尴尬的“拍一拍”。到目前为止,“拍一拍”仍然无法关闭,只是在两个月后终于上线了可以在两分钟内撤回的功能。对于这样细节方面的功能更新,微信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即平台将持续为新功能提供进退自由的使用体验。但是,如果你要拒绝这个功能,决定权不在你。朋友圈折叠就是这样一个功能。微商和一些利用朋友圈宣传业务的人遭受了折叠功能的影响。例如,代购店、发布岗位信息的猎头、或者季节性新品的海鲜市场老板。微商曾经是微信旧时代的红人,朋友圈功能上线后仅用两年,微商数量就超过了1000万人。折腾朋友圈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微信商业化的潜力。但是,随着小程序和视频号的出现,私域流量已经有了更大也更高端的变现方式。现在小程序的用户超过了4.5亿人,视频号的用户观看总时长和参与度已经超过了朋友圈总用户使用时长的80%,包括付费直播间和直播带货,都带来了微信的超高商业价值。相反,朋友圈在2019年有1亿人将其可见性设置为3天。微商不再红火,或者说这种陈旧的业态正在变成微信生态中的杂草,需要被切割,甚至不配享受普通人都有的微信曝光。微信团队此前曾对这一折叠功能作出回应:“朋友圈是用户分享和关注朋友生活的空间,批量或高频次发送营销性信息的行为,存在侵扰用户安宁、减损用户朋友圈体验的问题。”但与此同时,朋友圈中的广告投放生意在扩张。朋友圈在2015年发布了第一条广告投放,2019年又新增了朋友圈广告@好友评论互动的功能。现在,24小时的信息流中已经可以放置四条广告,并且用户只能逐条取消。同样是为用户制造负面体验,朋友圈折叠并不涉及这部分广告的权益。为了考虑周全,需要指出的是,朋友圈广告位曾经是可以关闭的,但需要经过10步的点击才能找到位置。除了朋友圈的产品经理,不知道还有谁能找到这个位置。我询问了一位微信内部非朋友圈功能的开发者,他也不知道这个方法。微信的功能更新就像隔山一样遥远。
微信的广告政策已经更新,现在朋友圈广告已经不能被关闭。微信唯一的让步是可以关闭个性化推荐,并且在解释中加粗提醒了用户收到的“广告数量不会减少”。微信坚持不打扰用户的主张,除非打扰用户的是微信自己。用户可以少刷朋友圈,或者自己选择要屏蔽的好友。微信作为平台,不应该替用户完成选择,这是诸如“折叠”这样的功能背后,平台透露出的傲慢。每个人都具有选择环境,做出决定以及选择如何行动的完全自由,自由的前提是能动性的绝对存在。用户可以索性关掉整个朋友圈,但这大概是微信最不想看到的。朋友圈这个社交广场需要热闹,这样私域才会继续火热,微信推出的朋友圈定时发送功能,以及微信好友上线扩容到1万人才有意义,视频号在生态中的原子化才有活水,硬塞到朋友动态中间的广告才会有人看。作为代价,一些人的声音需要被“没收”,他们中的一些激进者最终可能会去视频号里找新的生意,成为新的带货主播。腾讯的游戏和广告收入陷入停滞,微信的商业化被期待贡献更多的营收增长,这样的流向正落下怀。
有用户提到出现了两个人同时用了一样的文案和照片,有一个人被折叠了另一个没有的情况,也有人哪怕只发了一条状态也遭到了折叠。这看起来可能是因为不同的微信账号已经因为历史上的“营销劣迹”被贴上了不同标签,但一切机制不明,全靠猜测。张小龙在微信10周年的演讲中对此隐约有些解释:“我一直认为,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状态’是用来给人看到的,最好还是给同类的人看到。”但如何选择“同类”,看到或者不看到,是用户自己的事。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