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运营的思考与总结
最近我对流量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希望能与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分享,欢迎批判和交流。
长期以来,从我开始创业到现在,我一直对流量非常关注。在我刚加入第一家创业公司担任运营负责人的五年前,我就开始关注流量了。我基本上一遇到一个创业者就会问:“你们的冷启动怎么做?”这已经成为了我的特点。
后来我自己创业了,因为太关注流量,也接触了很多人对流量和渠道的渴望。我深刻地意识到,万事万物都在变,但流量却是不变的。正因为如此,我创办了群响。
过去,我倾向于“唯流量论”,但现在我学会了更客观地评判流量,更倾向于将战略和方法论结合起来。我认为有必要总结和分享一下这些经验。
流量是每个团队的关键 + 供应链的组合
每个团队在做生意时,都有自己擅长和舒适的领域。你可以通过供应链驱动产品销售,也可以通过流量驱动快速弥补供应链的短板。但无论如何,流量都是一个必须要经过的关卡。
冷启动是流量的第一道关口
询问别人冷启动的策略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创始人连冷启动都做不好,那以后的事情也做不好。冷启动是最困难的,也是最简单的。困难之处在于从零开始实现千万级月销售额,简单之处在于后续的事情只会变得更难。
创业者自己打样是必然的,牛逼的创业者可以做组合拼盘
我以前总是认为,如果CEO不能真正参与到冷启动阶段的流量工作中,为什么要给你打工呢?我认为流量应该是由操盘手掌握,而操盘手一开始就应该是CEO。
但后来我发现一些牛逼的CEO,他们本身就带着团队和大量现金进来。团队是多年配合的副手,指哪儿打哪儿,而现金和融资能力才是真正需要关注和CEO可以赋能的方面。
听说过很多这样的组合后,我才明白,70后大叔最好不要碰业务,因为一旦碰了业务,业务就会乱,还不如让他去操盘融资和制定战略,为公司指明方向。
但作为一个草根创业者,你必须有自觉,因为你没有什么资源,只有自己是操盘手。所以,当你想依靠别人来完成冷启动和增长时,你需要问问自己是否配得上。你的公司账户里是否有一亿的资金?
CEO要持续面临流量焦虑和恐惧,把流量作为主要挑战
没有什么可以展开的,我非常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除了你,没有谁比你更关心这家公司,这家公司的存亡取决于流量,特别是在最初的阶段。CEO必须直面流量带来的恐惧和压力,不能逃避。只有CEO才能直面这个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增长速度和极限,抓住关键问题。
流量的三种哲学观:数据化投放、自营内容引流、KOL引流和B2B渠道
电商和教育几乎都是如此。目前流量平台的数据化投放是通过信息流实现的,之前是通过广点通实现的。流量平台的自营内容目前是抖音快手,之前是微博微信。流量平台的KOL投放是全域的。B2B渠道指的是渠道合作,不要小看中国的渠道资源。
不要小看渠道合作的力量,也不要小看长尾用户的力量
这两个都是最初的CEO最容易犯的错误。他们只盯着头部用户,忘记了长尾用户。事实上,长尾用户才能真正为你带来更多、更强、更稳定的销售额,特别是在初创阶段。你要明白自己的定位,并了解自己的预算。
张国平的话依然有用,让内容在渠道中流动
解决流量问题的关键因素是流量平台、流动的内容和引流过去的产品。
没有准备好的供应链,瞎想流量容易出问题
这个问题很像很多群响会员会问我的问题,比如我应该融资给谁。正确的思路是,我应该怎样才能融到资金,而不是跳跃式地思考问题。如果没有好的供应链,没有准备好的供应链,流量来了就会出现崩溃,会获得差评,也不会有复购。
没有复购和品牌资产沉淀的流量操盘是不可持续的
以某教育上市公司为例,他们的流量能力绝对强大。但是由于客户投诉和差评太多,这对他们的团队稳定性和资产稳定性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整个电商行业来说,如果只是投放头部产品或者只追求GMV,那就是流量的生意,需要不断滚动,不断计算账户,而不是建立一个有复购的品牌。只有复购和品牌资产的沉淀才是时间的朋友,其他都很困难,大家应该深有体会。
流量不是资产,流量是产生资产的起点
什么是资产?品牌是资产,长期购买的用户是资产。资产需要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完美匹配,以及长期融合。既要有GMV,还要有稳定、持续增长的GMV,还要有基于这个GMV可以沉淀下来的用户心智。我经常听到投资人告诉我,要有阵地,要有阵地。这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冷启动并不困难
很多创业者只知道冷启动很困难,然后就产生畏难情绪。但是我想说的是,在大方向上有需求,供应链上的基础质量满足,有自己的资源做势能积累,冷启动并不应该很困难。如果很困难,那说明事情出了问题。
速积小胜,缓求大胜
不能一下子就登上巅峰,要一步一步持续取得成果。因为大家需要正反馈,流量增长需要正反馈,公司增长需要正反馈,包括CEO本人也需要正反馈。正反馈非常重要。要积累小胜,争取大胜,但要明白大胜往往是难以得到的。因为初创公司各个方面都很薄弱,所以需要更大的空间让自己不断循环变强。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