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理论:如何激活消费者的角色
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父亲、儿子、丈夫等。当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与对应的角色发生冲突时,通常会带来巨大的营销机会,因为这会引发内疚和补偿的心理。
以下是罗振宇在一个沙龙上讲的一个案例:我去建材之家看到一个马桶,价格超过三万。我问他这个马桶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这么贵。他说这是一种高科技的静音马桶。我表示惊讶,原来静音马桶早就存在了。他告诉我这款马桶采用回旋水式,冲力强而且静音。为了证明他的话,他现场给我演示了一下。我说即便如此,这个马桶也不值三万。他问我是否和父母住在一起,我回答说不是。他又问我是否打算给父母买这款马桶,我回答说不是。他告诉我,这款马桶专门为家里有老人的人设计的。因为老人夜间起床冲水的声音很大,会吵醒其他人,导致神经衰弱,无法入睡。所以他说,这款马桶的价值在于让你的父母能够安心入睡,这样三万的价格就值得了。
罗振宇在这个案例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在这个时代,表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功能。因此,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产品变得越来越具有表达性和媒体属性。
产品确实是一种表达物,也可以成为媒体。但这个案例所运用的并不是产品媒体化的理论,而是角色理论。角色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明确了人们扮演多重角色的现实。比如,早上我妻子叫我起床时,我扮演丈夫的角色;她让我帮儿子刷牙时,我扮演父亲的角色;开车送儿子去学校时,我扮演司机的角色;到了学校,老师夸奖儿子时,我扮演家长的角色;到了公司,老板找我开会时,我扮演员工的角色;将老板的意图传达给同事时,我扮演领导的角色;去给客户提案时,我扮演乙方专家的角色;下班后去健身房时,教练指导我时,我扮演学员的角色;接到妈妈的电话让我去买菜时,我扮演儿子的角色;去菜市场面对摊贩时,我扮演顾客的角色。每当我与不同的人接触时,我都要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不同的角色中变换,而特定的服装、道具和台词则引导我们进入不同的角色。而不同角色所对应的台词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公司,我可以和同事讨论汉能的项目负责人是谁,但是我不会和妈妈讨论买菜的项目负责人是谁。因为扮演的角色不同,所以台词也会不同。如果台词混乱,角色就无法扮演好。比如有些人在家里还摆出老板的架子,这是很糟糕的。作为营销者,我们需要为消费者提供相关的服装和道具(当然是卖给他们),以帮助他们完成角色扮演。前提是要激活相应的角色,一旦角色被激活,销售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例如,《魔兽》电影上映时,美特斯邦威的纪念T恤销售一空。原因是80后魔兽玩家的身份被激活,他们迫切需要相关的服装和道具来扮演自己的角色。那么,如何激活消费者的相应角色呢?主要有几种方法:
选择能够激活角色的情境和媒体。例如,如果你开发了一款健康的沙拉,那么在哪里进行推广最好呢?思考一下,答案应该是健身房。在那里不仅有人群聚集,而且健身人士的身份也被激活。如果你要卖牛油火锅,那么最好的销售地点是哪里呢?思考一下,答案应该是美食地图。因为喜欢这个节目的人普遍被激活了吃货的角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垂直领域的公众号,虽然流量可能不是很大,但它们却具有很强的“带货”能力。因为关注这些公众号的人普遍被激活了某种角色。例如,如果我们打算销售一款刀具,那选择文怡私房菜就比选择咪蒙更合适,因为关注文怡的人首先是美食爱好者,打开文怡的公众号,他们扮演的角色——吃货——就被激活了。而咪蒙则没有这个功能,尽管它的流量可能更大。
用合适的内容来激活角色。举个例子,携程曾经推出过一个H5活动,大致意思是:当你今年出去旅游,去了很多城市,如拉萨、大理、东京、曼谷等等,你玩得很开心。但是当你在外面旅游时,你也许会忽视,父母一直在朋友圈默默地关注着你,担心着你。其实,父母年轻时也有过环游世界的梦想,毕竟谁不喜欢旅行呢?通过对比的方式,让消费者产生内疚的心理,你自己环游了一圈世界,而你的父母却原地没有动。我们经常说要带父母去旅行,但有时候,他们拒绝我们,只是出于一点顾虑(比如担心花费太多)。
以上是角色营销的一些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情境和媒体,以及用合适的内容激活角色,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销售目标。
当一个20岁左右的大学毕业生看到这里的时候,他可能会感到自己不再像一个真正的人,而是被激活了一个“不肖子”的角色。然后携程给他提供了一个道具:“趁你的父母还能走得动,赶快带他们去看看世界。”你知道吗?其实旅行也可以很便宜,甚至只需要一件衣服的价格,就可以让他们无忧无虑地出发。点击链接,为父母送上一份承诺:“2015,带父母去旅行”。后面有一个跳转,一个促销页面,机票买二送一。你一下子就觉得划算:一千多块就能买个“孝子”的称号,这真的很值得!(对,还送三张机票呢)然后你就下单了。其实这个案例的分析一下就能明白,携程先推出了一个活动:机票买二送一。如果直接这样推广的话,只能是一个普通的打折促销,很难引起关注,而且吸引到的都是那些占便宜的人群。所以他们把产品进行了包装,为了表达孝心,你带父母去旅行,所以给父母买机票的话,你的机票是免费的。接下来需要激活消费者“孝子”的角色了,所以先做一个洞察:年轻人普遍外出旅行的机会较多,而家里的父母很少有机会出去玩。那就通过对比的方式和文案的渲染,让孝子的内疚感增加就可以了。
用角色冲突激活角色
从上一个案例中可以发现,目标客户会面临角色冲突。比如古人说的“忠孝不能两全”——想在家做孝子就不能去战场杀敌为国尽忠,反之亦然;当年阿根廷国家队的守门员卡洛斯罗阿是虔诚的教徒,根据基督复临安息日教会的指引,每个周六都要信守安息日——意味着不能在周六守门。信徒和职业球员的身份产生了冲突,于是他退役了……当产生角色冲突时,往往意味着巨大的营销机会——因为会有内疚和补偿的心理。比如前面提到的三万多的马桶,可能更适合那些“整天忙于工作、忙于应酬,而忽略了家人、忽略了对父母的陪伴”的老板。
用理想自我激活角色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即使没有亲身经历,也听说过):某些女生会购买小一码的衣服,因为营销人员激活了她们的理想自我——一个瘦身后的自己,她们相信自己“肯定能减下来”,再穿这件衣服就是女神了……然后她们买回去之后,根本就不会穿,因为她们从来就没有瘦下来过。理想自我的正向运用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洛克菲勒、杰克韦尔奇、松下幸之助等成功人士都是此效应的实践者。
消费者每时每刻只能激活一种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每时每刻只能激活一种状态。有人曾经和我争论说,在公司接到妈妈的电话时,他是不是既扮演员工又扮演女儿?我告诉他,在公司你是作为员工的角色存在,接起电话的那一瞬间,你就变成了女儿,你不会用公司员工的话语和你妈妈交流;挂断电话后,你又从女儿的角色转回员工的角色。
面对同一种产品或服务,激活的身份不一,评价也不一
同样是面对同一种产品或服务,激活的身份不同,评价也不同。比如你作为一个单身的人,会认为情人节的鲜花“根本不值那么多钱,傻子才会买”;但当你打算在情人节那天向未来的女友表白时,你会自愿去买一束“根本不值那么多钱”的玫瑰。原因就是玫瑰花作为重要的道具,可以帮助消费者完成自己的角色扮演。而且,有时即使是激活的同一种身份,在不同的“关系框架”下,选择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
消费者所完成的角色受社会制约,由自身和周围的人共同完成
最重要的一点是,消费者所完成的角色受到社会制约,不仅由自身的意愿决定,还受到周围的人的影响。换句话说,每个角色的扮演都不是单独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关系的体现;你完成每个角色,也就完成了你所处社会关系的总和。比如前面提到的“孝子”这个角色,不仅涉及到你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你的妻子、儿女、岳父岳母、亲朋好友、邻居,甚至同学同事、社会大众,都对你扮演“孝子”这个角色有他们的认知和期待。当你在完成这个角色时,会受到很多评价和影响,这确实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总结一下,本期谈到的重要内容有:第一,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扮演多重角色,这是角色理论和多重自我的体现;第二,营销者为消费者提供相关的服装和道具,以帮助他们完成角色扮演;第三,确保相应的角色被激活后,销售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第四,需要注意的知识点有:消费者每时每刻只能激活一种状态,激活的身份不一,评价也不一,扮演的角色受社会制约,由自己和周围的人共同完成。原来,我们每天所做的无非就是和各种人一起“演对手戏”,想想也挺让人感慨的。正如婉转哥所说:“一棵草在猎猎风中摇摆的生命,都比人要体面一些。人是社会的螺丝钉,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可是草就是草,是一棵草,不用为草原负责。”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