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促活常用手段及技巧
社群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词汇,不论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都能看到它的影响。现如今,社群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许多传统门店也开始布局社群,希望通过线上社群来提高产品的销售量。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运营好社群。
微信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微信的日活跃用户超过10亿,每天在微信生态系统中新产生的微信群数量高达千万。相信每个人的微信里都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微信群,但真正持续活跃的群可能并不多。
一些人盲目地建群,却没有考虑到社群的后续运营和维护,这种盲目建群的想法一直持续下去,导致社群开始泛滥。很多人刚加入一个群,基本上都会设置免打扰提醒。一旦用户这样做了,很难再激活他们的参与。
一般情况下,当用户加入一个群时,他们会先观察一段时间,看这个群是否对自己有价值,是否能帮助到自己。通常这个观察期大约是1-2天,甚至只有半天的时间。你需要在这段时间内尽量满足用户的需求,并给他们足够的关注。
为了让群保持活跃,社群运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促活。在促活方面,也有许多新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我将分享10个在微信社群中通用的促活方法:
1. 签到打卡
教育机构通常会采用签到打卡的方式,根据每周或每月制定一些规则,要求每天完成一个小任务并在群里分享打卡的截图。持续坚持一周或一个月,机构会给予完成者一定的奖励,比如免费赠送一门课程或退还课程费用等。这个方法在去年比较流行,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不过今年微信出台了新的规定,对打卡这种运营手段进行了限制,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物质激励
在社群中制定一套激励体系,通过发放实体礼品来激励用户积极参与社群的互动活动。比如根据每月社群中活跃用户的排名,前三名可以免费获得一些小礼品或书籍。也可以在社群中举办讲座活动或互动活动时,让用户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并给予最好的回答者奖励,可以是礼品或红包等。通过激励获奖者,也能刺激其他用户的参与。
3. 定期更新社群成员
对于免费社群而言,建议每月根据社群数据筛选掉一些潜水用户,并引入一些新鲜的成员。对于免费群来说,用户加入没有成本,对于潜水用户来说,他们可能对群没有太多关注。一旦他们设置了免打扰,就很难再次激活他们的参与。因此,可以制定一些群规则,明确群内每月会进行优劣用户筛选,并引入新成员来促进社群的活跃。
4. 定制社群活动
对于教育服务或知识付费类社群,可以在社群中定期举办固定的分享活动,比如每周一次讲座或专题分享。这样可以给用户一种固定的社群内容价值体现,同时也能形成一种品牌固定模式。建议在每次分享活动开始前,提前做一些预热,比如发红包活跃气氛,效果会更好。对于卖货型的社群,可以每周进行一次优惠活动,固定在某个时间段内提供商品优惠,可以借鉴淘宝双十一、京东618等品牌促销节日的案例。
5. 挖掘社群KOL(意见领袖)
如果社群的内容主要是由用户生成的内容(UGC),可以从活跃的用户中挖掘一些意见领袖(KOL),扶持他们成为社群IP,让他们持续活跃并产生内容。如果允许的话,也可以设置管理员身份。
6. 重点维护社群百分之20的高质量用户(二八理论)
你会发现,不论是付费群还是免费群,能持续活跃的人往往是那些旧成员。他们是社群的活跃份子,社群需要有人持续发言,才能给不活跃的用户机会参与讨论。因此,建议重点维护社群中活跃的20%用户,让他们对社群产生归属感,持续活跃以带动整个社群的活跃。
7. 私聊潜水用户
对于那些长期潜水的用户,可以尝试通过一对一的私聊来引导他们回归社群,并了解他们潜水的原因,以便进行后续优化。
8. 帮助社群成员建立联系
如果想让一个社群能够长期运营下去,建议尽量让社群成员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如果你的社群关系链只是单点连接,比如所有成员只认识群主,而彼此之间并不熟悉,那么如果群主不在或退群,这个群几乎就无法继续存在了。因此,建议在社群中多建立一些合适的机会,让成员互相认识,例如线下交流、活动组队等,形成相互之间的联系,消除陌生感。
9. 引入社群意见领袖
对于一些职场或知识付费群来说,引入一些业内大佬作为社群意见领袖非常重要。很多人加入社群主要是为了扩大自己的人脉。如果你的社群有一个业内大佬加入,相信你的拉新效果也会非常好,这种影响力本身就是一种宣传。业内大佬的加入也会提升社群的价值,在用户心中产生一种影响力,对社群的内容价值体现非常重要。
10. 引导话题讨论
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根据最新的热点或相关话题,把它引入到社群中,并附上你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找几个水军或托儿帮你附和,提高成员的参与度。一个社群需要每天都有不定时的话题,才能引起用户的注意力。
以上是我对于社群促活常用手段的看法,欢迎大家补充!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