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社群留存的8条经验
经常有品牌方咨询大年,明明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运营团队,每天想着法子怎么给社群用户送福利、派券,还制定了各种社群运营sop,但私域社群就是活跃不起来,留存极差,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今天,大年从多年的社群运营实战中,总结了8条有助于提高社群留存的经验,如果大家觉得有帮助,不妨赶紧让自己的运营团队去试试。
很多品牌在做私域初期,可能都有这样的误解:为了方便汇报,或者对外宣传包装,社群的规模越大越好,人数越多越好,再搭配一两次促销把私域GMV做高,故事就更漂亮了。为了短期内出效果,操盘手们于是着急忙慌地把所有的流量,一股脑地拉进社群。大年就曾经被“x美日记”、“xx内衣”等女性品牌,暴力地拉入品牌福利群。当然,这种毫无门槛的准入规则,确实让社群的规模起的很快,但同时也让群内充斥了各种“老色批”和“广告党”,“乌烟瘴气”的社群变成“死群”是迟早之事。
社群是一群有共性的人组成的圈子,共性程度的深浅,会影响社群的生命周期、活跃度和价值。所以,有时候社群留存差、退群率高,跟你每天在群里推送什么内容可能没啥关系,而是你的社群压根儿就没有共性,或者共性不够强。在做母婴品牌社群时,大年曾经实测过,不同城市的宝妈混合群,留存率和活跃度,就是比不上基于某个城市的地域宝妈群;而单纯的地域宝妈群,其活跃和留存,也远不及基于月龄段而分流的宝妈群。标签的颗粒度越细,社群的共性也越强。这就要求品牌在很多时候,要把工作做在前面,一个用户是你的曝光用户、还是兴趣用户,是首购用户、还是忠实老客?我们在用户进入我们的私域时,是否能通过调研、表单、跨平台订单数据打通等方式,获取用户尽可能多的标签?然后再基于这些标签,将用户分流到更有针对性的社群?当然,如果逼不得已实在要运营泛群,我们也要目标鲜明地通过内容投放、话题讨论、活动策划、产品测试,不断对用户进行标签细化,对社群进行分流。80%的价值通常只由20%的用户所创造,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发掘并深耕这20%的精准价值用户,而不是把太多精力,浪费在泛流量的“低效运营”中。
社群价值的重要性
品牌传播的本质,是对自身品牌价值主张的一次次重复,比如德芙巧克力所有的广告,都在凸显两个字——丝滑。做私域社群同理,用户进入品牌的社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让用户明确,进入我们社群的价值是什么,是能打卡互助还是每周一次的羊毛福利,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向用户重复。让群成员明确社群价值的方式有很多:我们要起一个更明确的群名称,如“上海xx瑜伽交流群”;我们要有简单醒目的群规,让用户明确在社群里可以得到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可以定期更新群公告,提醒用户如何参与并收获社群价值,比如“连续打卡7日赠送xx品牌瑜伽服”。当然,以上只是品牌方/群主自己在说,好比“卖家秀”,我们还可以通过引导KOC、安排水军“帮我们说”,借助第三方的“买家秀”的方式,以更客观的口吻,让用户感知到社群的价值。在很多情况下,与其说很多品牌不知道如何向用户明确传递社群价值,倒不如说,很多品牌压根也没想清楚,通过社群到底能给用户传递什么价值。大家可以通过我之前写的另一篇文章《哪些误区,让你的私域变成了廉价“羊毛群”?》,来审视一下自己的社群价值。
社群功能的重要性
在组建社群前,或者运营社群时,我们同样可以通过一些规则的设置,让用户不得不留在群里,才能获得既定的社群价值。比如,之前为某国际快餐巨头的亲子餐厅做社群运营时,我们策划的每周线下亲子活动名额,必须在社群内报名;而每次线下亲子活动的高清照片,也只能在群内领取。「报名」和「高清照片领取」是宝妈们对社群最大的诉求,跟社群深度捆绑后,宝妈们的留存,也非常高。做社群运营,先要人留在社群里,才有运营可谈。只有宝妈们愿意留在亲子餐厅社群里,我们才有可能通过一系列的运营动作,让他们持续为我们创造价值。
用户习惯的培养
我们经常看到各种类型的「21天打卡训练营」,因为通常来说,引导用户养成一个新的习惯,一般需要21天的时间。在用户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我们会通过定时、定点的监督,搭配一些激励机制,让用户形成「蹲群打卡」的习惯。运营社群同理,我们要将用户的诉求点、需求点,包装成不同类型的社群内容,定时、定点地「喂」给用户,让用户形成「蹲群」的习惯,比如每周2晚8点的专家答疑、每周五下午4点的福利放送、每天早8点的知识卡片……培养社群用户习惯,「社群运营sop」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不仅要明确想要给用户传递什么价值,更要将这些价值点和利益点细化到每一天、每一次的内容投放中,让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对应一个运营的目标。长此以往,用户对社群的「生物钟」,也就形成了。
社群激励排行手游王者荣耀里的好友段位pk
在王者荣耀这款手游中,有一个名为好友段位pk的功能。为了在游戏中获得更高的段位排名,玩家会不知不觉地增加游戏时间。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社群运营。一旦社群内设立了PK机制,用户为了争夺某个特定圈子里的精神层面奖励,或者简单为了得到某个物质奖励,都会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在社群内引入积分体系,并与群用户约定,每月社群积分排行榜的前5名可以获得品牌当月的新品试用大礼包。通过制定积分获得规则,我们可以达到运营目标。积分可以与消费挂钩,比如消费得积分、社群晒单得积分;也可以与用户行为挂钩,比如签到得积分、主动回答用户提问得积分、邀请得积分等等。与养成用户习惯的方法不同,激励排行直接为用户设定了一个限时限量的激励目标(身份荣誉或实物奖励),从而主动激发用户的积极参与性。这对于提高社群留存、促进活跃度甚至提升转化率都非常有帮助。
社群淘汰机制
社群运营初期,我们需要迁就用户,顺着他们的喜好设定奖品,提供他们需要的价值,目的是让用户愿意留在我们的社群里。然而,长此以往,无论是我们提供的奖品还是运营人员的付出,对品牌而言都是运营成本。当大部分用户明确社群的价值,甚至养成了“蹲群”习惯后,我们需要适时地利用用户的“惧怕损失”心理,通过类似于“淘汰机制”的方式进一步辅助我们的运营目标。以小红帽的社群为例,为了刺激用户消费,她每个季度会按照用户的消费金额进行排行,只有消费额最高的50名用户才有资格进入VIP社群。如果下个季度消费跌出50名,用户也会被淘汰出群。淘汰机制会使我们的某些福利和特权显得更为稀缺,用户为了挤进50强或者害怕掉出50强,会更加积极地消费。这对于提高消费积极性非常有帮助。
严控社群福利
经常有品牌方抱怨,为什么他们的社群经常发放福利,但用户的热情却不高。这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很多时候,品牌方以为的福利并不一定是用户真正想要的;其次,福利发放的节奏和用户的预期没有控制好,导致社群变成了“羊毛群”。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不能将品牌方手上拥有的福利等同于用户想要的福利。品牌方要清楚,用户真正需要的福利是什么。比如,在用户对一个品牌尚未建立完整认知之前,一些可以让用户亲身感受产品质地的实物福利可能比一个产品的2折、4折券更具诚意。又比如,对于宝妈群体而言,发放一些杂牌的母婴品福利,哪怕是免费发放,也不一定会受到宝妈们的喜爱,因为妈妈们给宝宝使用的产品一点都不能马虎。其次,过犹不及。过于频繁地发放福利可能会产生反效果。我们要学会控制福利发放的节奏和频率,以掌控用户的预期。根据我们在社群实战中的经验,每周发放1-2次福利是较为理想的。最后,我们要设计好福利的获取路径。在用户获得福利之前,要让他们付出一定的成本。这种成本可以是时间成本,比如每日签到打卡获取的积分,也可以是分享裂变的人际成本,比如邀请好友助力。通过提供用户真正需要的福利、控制好福利发放的节奏和提高福利获取的门槛,我们可以轻松利用每周一次的福利提高留存率、促进活跃度,这并不难做到。
组织用户社交
如果你加入了一个品牌社群,除了偶尔能从群里抢到福利,你在群里一个人也不认识,偶尔说句话也没有人回应,那么过不了多久你就会想要退出群聊。相反地,如果你加入了一个这样的社群,群主每天组织用户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大家在群里开心地聊天,很快就会结识兴趣相近的朋友。而群主偶尔还会组织线下活动,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拉近大家之间的感情,这样你就不会那么轻易地想要退出社群。通常情况下,当用户在社群中建立了社交关系,他们就会愿意留在社群中,并且有时还会主动去维系社群的羁绊。用户加入社群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进入一个志同道合的圈子,他们对于获得社交价值的渴望并不亚于对品牌本身的期待。因此,通过偶尔的线下活动、主动发起符合用户兴趣的热点话题、发掘和培育KOC(关键意见领袖)和水军,可以给社群带来更多活力。这样,社群内的关系将从群主与每个用户之间的点状关联,变成群主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网状关联。这将使社群的运营更加稳固,提高留存率、活跃度甚至转化率将变得更加容易。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