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需要具备的10个核心能力
如你所见,现在公众号的运营变得越来越困难,打开率、分享和点赞都在下降。不需要看大量数据,身边的人都在反映数据的下滑,不管是头部、腰部还是底部的公众号。此外,短视频的兴起也给微信生态造成了挤压。因此,有人说公众号已经过时了,即将消亡。事实上,从公众号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很多人每年都会说这样的话。我也看到很多人开始唱衰抖音,但我觉得这样的讨论没有意义。如果你仍然在做公众号自媒体,或者在企业中负责公众号运营,我更愿意给你提供10个新媒体运营的建议,这才是更切实可行的。
新媒体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 针对熟悉的事物讲熟悉的东西;2. 针对熟悉的事物讲陌生的东西;3. 针对陌生的事物讲熟悉的东西;4. 针对陌生的事物讲陌生的东西。显然,第一种方式“熟悉的事物讲熟悉的东西”太过平庸,无法激起兴趣;第四种方式“陌生的事物讲陌生的东西”只会让人感到陌生和疏离。第三种和第二种方式更受欢迎,因为它们都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认知,带来了新的认知和惊喜,能够引发用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个人而言,我更喜欢第二种方式,从熟悉的事物出发,带来更充实和新颖的内容。因为喜欢等于熟悉加上意外。在新媒体运营中,一定要培养“逆向思维”,也就是打破常态,提出反向的观点,制造冲突。例如《如何管理你的老板?》、《好身材大多是吃出来的》、《我是如何从CEO一步步做到普通员工的》等等。一个出人意料的选题角度会颠覆人们的常规认知,从而引发兴趣,有效地吸引用户。而且,这种打破认知的内容,不看一下,你会感到非常不舒服!
每天有大量的新媒体内容在各个平台上涌现出来,人们只需要花不到一秒的时间扫视标题,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跳跃式阅读,喜欢就看,不喜欢就关闭,喜欢了就关注并点赞,讨厌了就取关甚至举报。这就是当今新媒体内容的现状。那么人们通常对什么样的内容感兴趣呢?在我看来,有两个方向是肯定的。
1. 满足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行为的内在核心动机之一,也是内容创作最可靠的选题方向之一。人的好奇心是永无止境的。所有未知的、新奇的、颠覆创新的、提高技能的、增长见识的、悬念未解的等等,都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2. 与自己相关的内容
人们始终关心与自己相关的内容,但并不一定关注其他内容。这就像人们永远关心一个产品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一样。尤其是在这个注意力非常稀缺的时代,内容与用户的紧密关联才更有机会获得关注!不论是视频、音频还是图文、漫画,在创作内容时,可以首先突出与用户自身相关的方面,多使用用户关注圈内的信息。例如,许多账号会刻意打造一个人物形象,讲述与目标人群类似的经历故事,让读者产生共鸣,觉得“这就是我!”结果就是读者会更加投入。还有一些人会明确描述目标人群的地域、年龄、方言、性别、职业、社会身份等标签,让读者一眼就能知道这条信息与自己相关。例如《8090后社交指南》。
内容塑造完整的个性
90后、95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成为各大平台的主要消费群体,越来越多的品牌希望通过年轻化赢得这些年轻人的喜爱。年轻人喜欢什么呢?并不一定是大品牌,更重要的是他们认可的、觉得有个性的品牌。这样的品牌就像朋友一样,可以倾诉心事,一起玩乐,一起哭泣,一起吐槽。这些品牌不一定完美无缺,而是像真实的人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再树立高高在上的形象,而是更加亲近和真实。在做新媒体运营时,也是如此,新媒体时代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平台个性化,这意味着有血有肉,有优势也有缺点。当你有缺点时,更容易拉近与用户的距离,个性也更完整。不要塑造完美的形象,这样会很累,也会招来麻烦。调侃自己,娱乐大家才是更好的选择。
多制造刺激点,促进分享转发
在这个行业中,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更多的分享。首先,内容本身必须过硬,这是一切的基础,也是最强的刺激点。如果内容没有任何价值,在阅读时会感到磕磕绊绊,毫无逻辑性,读者会立即关闭,更别谈分享了。其次,你的内容需要有更多促进分享的点。就像销售产品一样,我们需要有清晰的卖点,那么想要让一篇文章传播,这篇文章让读者分享的“卖点”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
我的内容能够给读者提供谈资吗?能够帮助读者表达他们内心想说的话,分享他们一直压在心底的想法吗?
-
我的内容能够帮助读者塑造和强化他们想要的社交形象吗?
-
我的内容能够让读者分享后,对他们的朋友、家人和同事有所帮助,实现利他的行为吗?
-
我的内容分享后,能够让读者看起来更有地位、更有逼格、更有财富,让他们参与到社交竞争中吗?
这些都是能够促进社交分享的有效方法,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树立他们理想的社交形象。
当然,你和用户关系经营得好,经常互动;内容中有引导分享的文案;有在文中发起促进分享的活动,比如分享得红包、分享领资料、分享进群等等…..这也都是刺激分享的点。强调一个点,强制分享的效果肯定不如主动诱发,且分享不能损害读者利益。比如你写一篇文章叫《我朋友圈的人都是猪》 ,内容写得非常好,但你觉得读者会分享到朋友圈吗?显然,我们还需要考虑内容的积极性,内容本身不能过于消极。特别是标题,你需要管理用户预期体验。因为他可不愿意成为 “标题党” 的传播者,同样的预期体验他也不愿意给到朋友。标题应该有利于分享,如果分享朋友圈会影响用户的社交形象,那他也不会分享。标题要利己,更要利用户。
犀利的观点,就是引爆点
犀利的观点和独特的见解,一直都是新媒体内容传播的宠儿。很多选题,角度可能是一样的,追的热点可能是一样的,故事也可能是一样的,但是新颖的观点却是独一无二的。新媒体写作,你的内容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内容好,那只是质量高,大家会点赞。但带有个人意志的观点才是促使读者共鸣和分享的利器,往往观点即引爆点。我认识很多人,看微博喜欢一条一条的看评论,比看正文认真多了。甚至有人说:我看微博只看评论!详细一问,为啥?然来高手在民间,评论区很多观点犀利得简直销魂。很多爆款文章,不是因为他们的文采好,也不是他们技巧有多强,而是他们有全新的观点,有下功夫去挖掘生活中的新洞察。虽说“太阳底下无新事”,人们喜欢的话题一直没变过,像直男癌、奋斗逆袭、仇富、旷世爱情等等。但同一个话题你需要有鲜明的观点和态度,观点即爆点,态度即温度。否则,写不出新意,谁都会看腻。观点哪来?憋不出就多看评论区的大神。没有观点,中庸等于平庸。
注重自我表达,也需考虑用户需求
做新媒体,要有自己的态度,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肯定的。大家都在强调要有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就是自我表达。但是,自我表达不是自嗨,更不是独角戏,它是介于用户需求与自我的中间区域。你看有很多大V整天瞧着我行我素,特别有个性,那是因为他想清楚了自己的定位,也考虑好了他想要什么样的用户以及对应的用户需求。不是用户喜欢什么我们就写什么,这就丧失了自我表达;也不是我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更不是用户越反感什么我们就写什么。一个做起来快乐、轻松、有黏性的平台,应该是不断挖掘自我表达和用户需求之间的交集。
学会合理装逼,不太低也别过高
阳春白雪的东西大家都不怎么爱看,特别高深的论调大伙也看不下去。如果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大家喜欢的,往往是那些不超出他的认知太多,且踮起脚尖恰好够得着的内容。这就需要运营者能学会 “合理装逼”。意思是,你表达的观点、写的内容,首先要有一定高度。但是,这个逼格不能太高,保持略高于目标读者认知和知识量即可。这样,读者才能获得持续的满足感、惊喜感以及身份认同。逼格太低,没什么新东西,读者没兴趣,不看。逼格太高,get不到,理解不了,好像不是给我写的,也不看。这就是为什么总说做内容不单是写字,还一定要学会了解读者,和读者做朋友、甚至让读者参与到创作。就算你懂得很多,也别动不动在读者面前过分 “炫耀”。因为你有你的定位,找到自我表达和读者之间的交集才是一个运营者该做的,而不是掉入“知识的诅咒”。这就意味着你必须得不断进步,且至少要快过你的大部分读者。因为读者他在不断成长,当你内容比他高一点点的时候他会留下来。而当他成长到你不能在他面前 “装逼” 时,当然就会离去。你想要一直领跑,就要提供比他们高一点的内容。高出认知,高一点点,你才能装逼成功,获得认同。
要有足够让人关注的理由,且门槛超低
不管你做什么样的内容,做何种的努力,最终肯定是让更多人关注你。但问题来了:别人为啥要关注你?一句话,你要给新过来的人提供足够关注的理由。内容本身不用说,前面说了要过硬。接下来就是你公众号内容的垂直性和持续性,一般新用户看到你的文章觉得不错,他就会看看之前的文章,如果他发现你过往内容杂乱,几个月才发一次文,很可能就不会关注。也可以准备一些关注有礼的活动,比如关注后获得资料包/工具包/优惠包/课程包/关注后进粉丝交流群等等。有的公众号经常喜欢做连载型文章,这样新用户对一篇文章满意了,自然而然就会关注,想持续看之后的系列文章嘛。一些公众号会做下期预告,道理一样。还有些公众号很聪明,秉承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的理念,总是比其他公众号要高出那么一点点,比如每篇文章除了文字,还都附带录音/视频;比如每篇文章都会附带思维导图;比如每个话题都会有讨论互动……这都能有效提高关注率。当然,还需要在推文里引导关注公众号。要知道,少数新读者会特别想关注你,而大多读者都是处在一种可关注可不关注的状态,这时候有一个明显的提示关注就会起到 “心理暗示” 的作用。
关注与不关注之间,可能只差一种引导。总的来说,提供的关注理由越充分、越诱人,门槛就越低,吸引的关注就越多。并且,无论你采取何种引导关注的方式,总比不采取任何方式要好。
好标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筛选出来的标题中。大概国内所有顶级新媒体团队都在研究如何写出更好的标题。或者说,不是“写出”更好的标题,而是“筛选出”更好的标题。如果你想要更好的标题效果,不要依赖某个人的判断,而是尽量依靠科学方法:1. 针对一个选题,写出10个标题(具体数量根据团队自行决定)。
-
根据过去推文标题的经验,仔细对比标题,选出5个最好的。
-
将这些标题发到粉丝群里,并附上一个小红包,让粉丝投票选择最好的标题。
-
根据投票结果和粉丝的反馈,组合并优化标题,最终确定使用哪个。例如咪蒙团队,据说他们会取100个标题,然后让5000个核心粉丝在群里投票。他们不靠自己的猜测,而是将“洞察”交给用户本身。好标题可能需要经过100次尝试,这句话经常听到。能够做到这一点,本身就是非常厉害的资本。当然,有条件的团队还会拥有一些与粉丝属性接近的小号,提前测试标题,然后在主号上使用,以最大化每篇推文的打开率。
新媒体岗位,不仅仅是纯写作岗位。在最初运营公众号时,大多数人并不需要对产品、销售逻辑以及品牌有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吸引粉丝,找到好的选题,输出优质的内容,最好能够达到10万+的阅读量,这基本上是一个野蛮生长和扩张的过程。但是,这只是之前的情况,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结果,更加关注细致的运营和营销。你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产品、业务逻辑,关注转化率和策略效果,注重产品思维和营销思维。我一直认为,这些都是新媒体运营所必备的硬实力,只是现在更加需要这些能力。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看到许多公众号运营开始更加注重转化,甚至逐渐转型,有些甚至直接被淘汰。无法否认,你必须站在产品或品牌的角度来进行新媒体运营。纯粹的写作是不够的。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最后,我想再说一句心里话,新媒体运营需要什么?我目前看到的是,它需要更多的用心!比别人多思考一步、多行动一步、多反思一次、多优化一处细节、多熬一个夜、多次失败……你认为呢?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