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培尔效应
戈培尔效应(Goebbels effect),又叫真相错觉效应(illusion of truth effect)、“重复成真”效应
什么是戈培尔效应
戈培尔效应来自二战时期的德国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他有句臭名昭著的名言,那就是“谎言重复一百遍就会变成真理”。[1]
约瑟夫·戈培尔解释:“如果你说的谎言范围够大,并且不断重复,人民最终会开始相信它,当谎言被确立的期间,国家便可阻隔人民对谎言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后果的了解。”
而到了传播学领域戈培尔效应是指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而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目前的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有很大市场,原因就在于其重复传播后出现了戈培尔效应。
戈培尔效应的来源
1922年6月,戈培尔听到希特勒的一场演讲,他惊叹不已:“现在我找到了应该走的道路——这是一个命令!”,于是他成为了纳粹的铁杆党徒。为了拥护希特勒上台,戈培尔狂热地宣传他所信奉的“纳粹主义 ”,并因此得到了纳粹上层和希特勒的赏识。
“英雄”总算有了用武之地,戈培尔爬上了纳粹的高级领导层。为了使老百姓臣服于希特勒,戈培尔利用宣传机构动用舆论工具,编造各种各样的谎言,通过不同的渠道,反复向社会灌输,最后得到的了国民的认可,于是,谎言便成了真理。这就是戈培尔效应的学说渊源。
戈培尔效应的相关实验[2]
戈培尔效应的典型实验操作如下:参与者需要对一些冷知识的真实性进行评判,比如“李子干是风干的李子”。有时这些条目是真的(如上面提到的李子干那条),而有时参与者则会看到平行观点下的虚假说法(如“椰枣是风干的李子”)。
经过一段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周的暂停休息之后,参与者重复以上过程。这一次他们所需要评判的条目中,有些是新的,有些则是在第一阶段出现过的。
该项实验中有一个关键性发现,那就是不论所给条目真实与否,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之前看到过的便是真的,他们拿来判断事物真实性的唯一理由便是熟悉程度。
实验室发现的这个现象,似乎就可以用那句"谎言重复够多,就成了真理”来阐释。环顾四周,你可能会开始思考,从广告商到政治家,或许每个人都在利用这一人类心理来获利。
戈培尔效应与网络谣言[1]
反映在网络谣言传播上的戈培尔效应,主要体现在网络对虚假信息的无限复制性。重复是一种力量,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这就是“戈培尔效应”。如果依靠人际传播,谣言还必须通过一个人到两个人、再从两个人到多个人的途径,而造谣者通过网络则能够利用群发功能在极短时间内向成千上万的网民发送同一条信息。正是由于多次传播、反复传播、裂变传播,所以就有人对谣言信以为真了。“谎言重复一百遍就会变成真理”的戈培尔效应就产生了。
像前几年发生在绍兴的抢盐风波,就是由一起绍兴某社交网站上的谣言引起的。2011 年3 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地震,导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几天后,绍兴某社交网站上出现一个帖子,说绍兴市场上现在的食盐都来自东海岸的日晒盐,以后的盐会有核辐射,现在得赶紧去储存一些,于是抢盐潮从绍兴波及全国。有部分商家趁机涨价,造成食盐市场秩序一片混乱。最后幸亏绍兴的盐业部门及时出来辟谣,说一是绍兴的仓库中食盐储备充足;二是市场上的食用盐都是矿盐而非海盐,这场由谣言引起的抢盐风潮才平息下去。“网络是个开放性很强的舆论场,网民的各种意见汇聚其间,真真假假。当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网民无法第一时间获得真相。而此时谣言家放出谣言,制造热点,引领围观,便像在网民认知中播下种子。”
由于许多网络谣言看上去有板有眼,能以假乱真,于是某些传统媒体为了阅读率、收听率和收视率,也会不明就理地进行转载,于是不知不觉地成了网络谣言的推手和帮凶,拓展了谣言的传播空间,扩大了谣言的影响。网络谣言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一是误导了社会舆论;二是危害了公共安全;三是搞乱了人们的心态;四是破坏了政府部门的形象。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谣言,当前必须通过网上(虚拟空间)与网下(现实社会)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具体可以从官媒介入、行政约束、法律规制、技术屏蔽和网民自律等几个方面着手。
戈培尔效应的相关案例
案例一
秦时,有个与曾参同名同姓的人犯有命案。有人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杀人,神态自若地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仍不相信,照旧埋头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跑来报信说,曾参杀人了。曾母这才害怕了,扔掉梭子,翻过矮墙跑了。
案例二
一次,有位门生匆忙来见苏格拉底,兴奋地说,告诉您一件事,您绝对想不到……苏格拉底打断他的话说,等一下。你先告诉我,这件事你用心过滤了没有?门生说,还没有。苏格拉底说,你听到的事,在传给别人之前,至少要用筛子过滤三次。首先要过滤一下这件事是真的吗?门生说,我是在街上听说的,大家都在传,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苏格拉底接着说,那就再过滤一次:你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门生说,正相反。苏格拉底继续问,你这么急着告诉我的事,很重要吗?门生说,并非很重要。
苏格拉底概括说,你所要告诉我的消息,经过筛子三次过滤后,既不重要,又非善意,更不知真假,说出来只会造成更多人的困扰,又何必再去传它呢?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 多看效应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