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异化
什么是统计异化[1]
统计异化是指人们在利用统计手段分析社会现象、探讨社会普遍规律的过程中,统计从被人支配的手段这一角色中脱离出来,反而作为一种支配者的力量同人相对立,统治人、控制人、支配人,从而给人类及社会造成危害。
统计异化的表现形式[1]
统计数据失真——把统计作为夸大事实、隐瞒真相和迷惑他人的工具。这时的统计数据“统计者”精心挑选出来的,这些统计数据或者是由偏的样本而来、或者是刻意挑选的平均数、或者通过混淆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来达到目的。例如,美国安然公司从一个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一夜之间变成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它有意识地利用统计手段向公众隐瞒大量的重要信息及高度复杂的关联交易。事实上。自1997年以来,安然虚报盈利共计达6亿美元,且隐瞒了高达13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安然成功塑造了其盈利的光辉形象,但随之带来的是众多投资者的破产、交易对象的巨额经济损失等。
对统计数据的盲目崇拜——万能统计论。由于统计学吸取了现代数学的相关理论(尤其在结合了概率论原理的基础上),具有了可以用少数样本推断总体的特征之后,似乎变得很神奇。它被作为衡量任何社会现象的“万能尺度”,社会现象似乎只有具备了统计数据才变得真实可信,反之则毫无说服力。此种现象在医学领域尤其严重,例如:几年前,有调查员发表了关于抗组织胺药物的报道:“所有的数据都证明,在经过抗组织胺药物治疗后相当大比例的感冒能够治愈。”这引起了传媒的大肆宣传,并兴起了抗组织胺药物生产的热潮。不错,服用上述药物的确能在一个星期内治愈感冒。但当我们冷静下来,我们会发现一个早就了解的事实——即使不服用上述药物,一般而言,感冒在七天内也能痊愈。
统计异化的根源[1]
造成统计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这些原因中,笔者认为以下这几方面是关键性的:
第一,统计主体的问题。首先,人们对自己在统计过程中所扮演的主体地位认识不清,导致人们丧失了对外界事物原有的感知能力与判断能力,没有意识对媒介所传播的统计数据进行甄别与证实,往往会不加选择地将其作为确定自己生存状态与生存目标的参照系统,进而出现对统计数据的盲目崇拜。甚至放弃自己的主体地位,成为依附于统计手段、为统计数据服务的客体。此时,统计由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等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变成为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其次,从统计工作的领导者和工作者来看:领导者对统计工作的主观和无知,随意撤换统计人员,由于小集团的利益肆意篡改统计数据;统计工作者理论、专业及实践知识不足,工作作风不过硬、工作态度不严谨都是造成统计异化的原因。
第二,统计学本身的特点。首先,对统计学学科的本质及特点理解不透。统计学的本质是以数据来解释现象,即数据只是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它的宗旨是探索社会现象的内在数量规律性,而不是纯为统计而统计。其次,混淆统计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几乎所有学科都要研究和分析数据,所以统计学与几乎所有学科领域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再加上统计能够以少数样本来推断总体的特征,统计手段被神化了,它就被理所当然的作为衡量任何社会现象“万能尺度”而存在了。再次,统计学在衡量不同社会现象时会使用不同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如对年龄的统计就有实岁、虚岁,如果事先统计人员对此不做统一规定,结果就会混乱。最后,在利用统计手段从样本推断总体特征时。是会存在一定误差的。这是由调查方式本身所决定的,即样本仅包含总体的部分个体(而非全部个体)所致,即样本的代表性是不完全的,所以无论所采取的统计手段多么精密,这部分误差是没办法消除的。
第三,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从经济环境来看:虽然市场经济已占主体地位,但政府仍以各种各样的统计指标作为管理经济的主要方式,由此,统计数据作为展示政绩的主要依据,就促使一些单位为达到骗取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的目的而人为地“制造”出一些虚假统计数字,同时也是造成统计过剩的主要原因。其次,从法律环境来看:《统计法》宣传力度较弱,甚至不知道有该法律存在。同时,由于统计本身的特点,在短时期内,虚假统计数据带来的损失很难显现出来,这也是当前统计数据失真的—个重要原因。
统计异化的克服[1]
解决统计异化问题要先将统计异化的根源分两方面来讨论:一方面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加以克服的这部分异化现象,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提高人类的主体能动性,摆正人的主体性及统计的客体性地位。认识到统计仅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或者说作为人类征服自然的技术手段而存在这一客观现实。
第二,加强法制和统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与统计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统计法规体系,通过宣传和曝光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做到人人知法、懂法、守法。转变领导观念,用统计的视角来分析问题,统计人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敢于与不真实的虚假统计行为斗争。
第三,摆正科学的态度对待统计数据。既不能盲目迷信、过度崇拜,也不能对所有统计数据都抱有猜忌和排斥的态度。这种处于两个极端的态度往往使统计工作陷入难堪的境地。对统计学的无知或一知半解会造成不必要的上当受骗,而对统计学的一概排斥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愚昧无知。人们只需将统计数据作为一种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不是唯一来源,将其作为自己的参考体系之一而非完全仿照体系,那么这种趋于理性与明智的态度必然会支配人们有选择地面对统计数据,获得各种需求的满足,充分体现人类在统计过程中的主动性,并且保有对于统计数据的选择、判定与拒绝的权力。
第四,加强对统计本质、统计指标和统计手段的理解。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统计指标体系。搞清统计学和数学、其他学科的关系。
另一方面,由统计手段本身所决定的这部分异化现象,是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的,这需要人们在对待由统计手段得出的结论时保持谨慎的态度,分清该结论的可信度有多大?哪些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哪些是由调查对象本身的特殊性导致的结果?此时,就可在最大程度上发扬统计手段的优势,从而减少由统计误差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