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密集型技术
资本密集型技术(Capital-intensive technique/Capital intensive technique)
什么是资本密集型技术[1]
资本密集型技术是指生产消耗物化劳动或需要资金投入较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应用的技术,如重化工业等。
资本密集型技术的特点[2]
资本密集型技术的特点有:
一是资金占用较多,周转较慢,投资回收期较长。
二是容纳劳动力较少。
但它一般具有劳动生产率高、消耗低、竞争能力强等优点。
因此,劳动力不足、资源缺乏的经济发达国家常把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作为一项重要政策。资金密集型技术的发展要求有较高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较充裕的资金条件。
正确处理资本密集型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技术的关系
1.“效率优先”与“就业优先”
进入新世纪,全球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更加强劲。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技术选择上所面临的是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作为经济发展的弱势群体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直接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直接参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所以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策略,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通过积极引进现代技术,结合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这一切又必然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和产业的崛起为主要标志。但另一方面,资源禀赋上,劳动力资源过于丰富但资本稀缺又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这与资本密集型技术选择为主的发展思路和实践形成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劳动力的大量、长期闲置日益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并呼唤着 “就业优先”。“效率优先”还是“就业优先”成为选择的两难。从国家的发展看,经济结构升级和充分就业两者都是国家的目标,一个是发展的主线,一个又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偏重于选择资本密集型技术,将导致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偏重于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又导致经济结构的落后。但是,事关国家的发展,成功的发展战略,应该是能协调这一对矛盾的战略。是选择资本密集型技术还是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在技术选择中称为资本的密度问题。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选择资本密度很低,劳动密度很大的生产技术或工艺,而相反的观点认为在很多场合下,选择资本密集型技术更合理。另一些经济学家对于发展中国家技术选择,提出了“中间技术”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最适用于发展的技术是中间技术,即介于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但是反对的意见认为,一味采用“中间技术”只会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
2.技术选择的依据
生产要素的配置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市场需求既是社会生产的前提,又是社会生产的目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需求的产业,特别在WTO背景之下,中国直接面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市场,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市场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特征。从地域范围看,国际市场的需求、国内市场的需求、本地市场的需求、城市市场的的需求、农村市场的需求各不相同;从消费水平的层面看,高档需求、中档需求和低档需求又同时并存。市场需求的结构、需求的数量的多层次性,客观上决定了商品生产的种类、数量及生产方式。进而决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多样性。这一切也就决定了技术选择上,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一般型必然相互并存的格局。
生产要素的配置取决于要素的丰裕程序。为了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资源,以更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求,任何经济社会都要对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问题作出选择。而怎样生产的核心是采用何种技术的问题。究竟采用那种生产方法,一方面考虑技术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考虑经济的合理性。即要根据一国的资源相对稀缺程度和比较优势,选择既保证生产效率而成本又是最低的要素投入组合方式。大多数发达国家,由于劳动要素紧缺,但资本资源丰富,因而主要选择劳动节约型也就是资本密集型的技术,而如日本等土地要素紧缺的国家,主要选择资源节约型的技术。中国劳动要素丰裕,劳动力成本低,以低成本的劳动替代,紧缺的资本正是其比较优势所在。所以,在中国在选择技术体系时不能过于偏重资本密集型而必须正视劳动要素丰裕的现实,充分重视劳动密集型技术的选择和应用。
生产要素的配置应遵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技术的选择原则就是最优的生产决策。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经济中,技术的产生和选择,是寻求产量最大、成本最小、质量最高的必然结果。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作为技术选择的主体,其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发展环境各不相同,因此,要素组合的成本也不相同。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其一切行动的出发点都是产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因此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要素组合方式才是最佳的组合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照搬和照抄。发达国家的技术是按照自身的资源禀赋(资本充裕、劳动紧缺、劳动成本高)而开发的,节约劳动是其技术的主要特点。而中国充裕的劳动力要素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效益最大化原则的前提下,必然要用部分劳动密集型技术替代部分资本密集型技术,发挥劳动要素丰裕的比较优势。
三、不同要素密集型技术的并存和互相结合是明智的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将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协作,更直接面对来自国内、国际市场的双重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是商品的数量竞争,更主要的是技术、质量和效率的竞争。要想在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动力,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其升级换代的步伐,提高整个产业的科技水平,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要实现这一任务,集中力量发展能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国计民主和经济命脉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并没有充分利用国内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解决就业问题。经济发展对资本效率的增强,相应的制约劳动力就业岗位的增长幅度,要解决就业问题,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我们应十分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从总体上看:资本密集型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技术并存是在市场和要素禀赋相互作用下,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和科技进步规律进行的合理选择;在并存的前提下,两者又可能相互替代,但总的发展趋势是:资本密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技术在企业内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将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存在和发展的最佳模式。如吉林德大有限公司,在总体上采用先进技术构成了以种禽——饲养——食品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在饲料、油脂加工上直接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而在肉鸡屠宰分割,肉串加工和熟食加工上则在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前提下,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形成了平均每1平方米,就有1个工人的高度密集型操作方式。由于其技术组合十分合理,所以企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效益和旺盛的活力。其产品主要出口日本。 1997年顺利顶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2001年又成功地越过中日贸易磨擦,率先出关,2004年又挺住了禽流感的冲击。德大公司的技术选择和要素组合方式,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总结。
另外,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同时,由于加入WTO后,市场范围不断拓宽,市场的多层次(国际、国内、区域性)特点决定市场需求的多层次特性。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需求多层次性都要求不同层次的技术与之相适应,因此必须按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资本积累、劳动力状况,科技发展现状,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不同的技术类型。即使在同一区域,同一部门的不同生产环节、生产工序也可选择不同的技术进步类型。从区域层面看可根据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不同技术水平,地理特点和经济实力,各自选择不同层次水平的技术进步类型。总之,中国既要加快资本密集型技术的发展又要注重劳动密集型技术的发展,更要鼓励资本密集与劳动力密集型相结合的复合型技术的发展。
相关条目
- 劳动密集型技术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