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征税额
什么是人均征税额
人均征税额是指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与税务人员数量之间的比例。
人均征税额的计算[1]
人均征税额= | 税收收入 | |
税务人员数量 |
从上式可知,人均征税额越高,征收效率就越高;反之,征收效率越低。
从理论上看,人均征税额与税收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税务人员数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但是,税收收入与税务人员数量之间又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这使得对人均征税额的确定变得复杂化。如何确定人均征税额的最佳点,以此获得最佳的征收效率?通过对一个省国税系统的增值税、消费税入库数及在职在岗税务人员数量进行分析,采用回归分析法,利用数量经济学中的TSP软件,得出人均征税额(A)与税务人员数量(R)的数学模型,人均征税额与税务人员数量关系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初级阶段,随着税务人员的增加,人均征税额也相应增加,但到一定的数值后,人均征税额开始逐渐下降。函数坐标中的最高点A点是人均征税额的最佳值,此时征收效率最高,而征收成本相对较低,A点是征收效率的最佳点。
人均征税额的影响因素分析[2]
(1)理论模型:采用简单的回归方程来分析地区人均征税额与这四个因素间关系,基本的方程如下所示:
人均征收额=f(地区人均收入、区域诚信程度、信息化指数、人员素质)
由于数据的限制,我们采用横截面数据。以2000年我国各地区的相关数据来分析人均收人、区域诚信度、信息化指数和税务人员素质与人均征税额的关系。样本数据共155个。数据来自《2001年中国税务年鉴》和《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地区诚信度采用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中的区域诚信度数字;区域信息化指数来自2001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税务人员素质以《2001年中国税务年鉴》上国、地税人员中大学文化程度以上学历占总税务人员的比例来表示。
分析方程为:Y = a + b1x1 + b2x2 + b3x3 + c
其中,Y为人均征税额,a位常数项,在横截面数据中a是固定的;c是干扰因子。x1,x2,x3为影响因素,b1,b2,b3为影响因子的系数。
(2)检验结果:
从上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各种不同因素与人均征税额的回归分析中,其拟合程度r2都比较大,证明拟合程度很好,这几个因素确实与人均征税额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
(2)在这几个因素中,人均收入和诚信度以较大的t值通过检查,说明这两个因素对自变量的影响较大。
(3)人员素质(学历水平)与人均征税额的回归分析由于没有通过检验,即人均征税额与税务人员的素质之间没有直接的线性相关关系。
(4)在组合分析中,由于信息化指数没有通过检验,因此仅列举了以人均收入和诚信度为指标的分析结果,该结果的拟合程度相当的好,达到了92%,但常数项仅在10%的水平上通过了检验。
(5)在组合分析中,杜宾系列为1.89,也就是说各因素间不存在自相关问题,因此,可以不考虑自相关问题。
以上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区域诚信度和人均收入水平对税收执法成本的影响。也就是说,要提高税收执法质量,降低税收执法的成本,提高社会的诚信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比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