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购物狂欢节:玩法、套路和心理效应
一年一度的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再次引发了热潮。可以说,双11对于营销人员、运营人员和文案人员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学习机会。特别是那些知名品牌的促销活动页面,无论是玩法、形式还是文案,都值得我们多加观察和学习,这是非常宝贵的知识。我特意研究了一些过去双11中爆款品牌的旗舰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促销展示,从中获得实用的经验。你有没有想过,你的购买决策是否真的像你所想的那样理性和明智呢?也许,并不一定。因为这些促销活动中充满了各种策略和手段。
价格锚点
价格锚点在电商应用中一直非常有效。简单来说,价格锚点就是当你第一次看到一个商品时,留下的价格印象将长期影响你对该商品的价值认知和购买意愿。这个价格就是所谓的“锚”。比如,原价999元,现价399元。这个999元就是一个锚定价格,它提升了你对产品价值的感知:这个产品质量很好,值999元。如果没有这个锚定价格,只有现价399元,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产品相对廉价,也没有打折的惊喜。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消费者分成两组,分别问一种消炎药的价格。第一组被问到的问题是:“你觉得这盒消炎药多少钱?”结果显示,大部分人估价在50元左右。而第二组被问到的问题是:“你觉得这盒消炎药价格是高于还是低于500元?”结果显示,即使第二组所有人都知道这个药不可能要500元,但他们仍然估出了不合理的高价格:200元。在这个实验中,第二组消费者被问到的“500元”就是一个锚定价格,它让消费者对产品的估值提高。通过利用价格锚点或者产品价格对比,商家既获得了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认可,也更能促使他们下单购物。这一策略在双11的各个品牌活动中都可以看到。
价格均摊
当消费者遇到心仪的商品,准备将其加入购物车时,他们可能会开始算账,觉得这个东西有点贵。这时,你可以帮助他们算一下账。品牌喜欢将价格进行均摊,将看起来有点贵的价格分摊成更小的呈现方式,使商品看起来非常划算。可以将价格除以使用天数,算出一天多少钱,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也可以除以数量或次数进行计算。比如一个洗碗机价格为2800元,几乎和冰箱价格相当。当你告诉消费者一天只需1.5元,就能从油腻的厨房中解放出来,他们可能就不会再因为价格而犹豫不决了。这个策略在现在的知识付费领域非常受欢迎,将199元一年的课程均摊成每天5毛钱。
捆绑销售
许多卖电脑的品牌喜欢宣传“买3999元电脑,送耳机、送高档鼠标垫、送免费1年上门维修”,而不是将耳机、上门维修等价格都包含在3999元里面。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消费者觉得自己获得了额外的价值,从而更愿意购买。
以上就是一些双11促销活动中常见的策略和手段,希望对你理解这些活动的含义有所帮助。
同样是花费3999购买了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为什么要将其中的某些部分称为“免费”呢?实际上,这是一种捆绑销售的手法。当将所有成本合并计算,让消费者一次性支付3999,就不会感到多次支付的损失(例如为电脑支付3000,为耳机支付200,为维修支付200……),从而产生减少损失的错觉。这样,消费者只需支付一笔费用,就能得到多种物品,而不是多次付款,这就是其中的区别。许多商家会标榜“包邮”,而不是明确告知“总共100元,其中衣服85元,邮费15元”。同样,通过“分散利益”,消费者能够感知到更多的利益。品牌会竭尽所能地进行捆绑销售,同时也分散了利益。因此,每年的双11购物节上,人们并不会说“我们向你销售了一系列套装,其中包括电脑、鼠标等”,而是说“购买电脑,赠送鼠标、耳机,还有高档鼠标垫和维修服务”。就像泰勒在《营销科学》杂志中所说:“不要把圣诞礼物放在一个盒子里。”雅诗兰黛提供了“随行16件礼”,将这些产品捆绑在一起,减少了消费者的价格损失感;同时,也最大化地分散了利益,给人一种多种好处的感觉,实际上却只是一种套路。百雀羚直接提供“买1套享2套”,并列出了详细的套装清单,给人一种超级划算的感觉。## 让消费者选择更具吸引力的选项 在营销策划中,存在着一种常见的心理效应,即“诱饵效应”。当人们在选择几个相互竞争的选项时,通过引入第三个新选项(诱饵),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比如有些商店总是会摆放一些价格较高、质量也不怎么好的商品,但却标价很高。这些商品就是刻意设置的“诱饵选项”,它们会使其他商品显得更加“物美价廉”。再举一个经典的例子是《经济学人》杂志的订阅价格:① 电子订阅:59美元;② 纸质订阅:125美元;③ 电子和纸质订阅:125美元。实验人员向100名麻省理工学生提供了上述价格表,并询问他们的购买选择。当三个选项同时存在时,学生选择了电子和纸质混合订阅;当只保留125美元的纸质订阅选项时,学生选择了最便宜的选项。这意味着中间的选项并不是无效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照,通过对比发现混合订阅非常划算,从而刺激他们花更多的钱订阅杂志。这就是我们消费行为中常见的诱饵效应。想想看,这种诱饵选项是不是很常见?举个例子,如果有两个价格相近的床垫,一个原价750元,现价450元;另一个原价650元,现价450元,你会选择哪个呢?百雀羚的精华水就是利用了这种效应,单独购买价格为59元,限时购买第2件只需19元,明显主推的是购买两件,单件价格只是一种诱饵选项。如果直接写成2件78元,效果就会差很多。维达卷纸的单价为56.9元,限时抢购2件减15元,购买4件的平均到手价只需45.65元,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在引导消费者购买更多,增加销量。这有点像薇娅的直播间,每次开始时都会先说1件多少钱,没有什么感觉,然后紧接着是2件多少钱,3件多少钱,4件降到多少钱,让人越来越有购买的欲望。## 追求心理平衡的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的心理现象,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理状态很平稳,但一旦得到了,却不再满足。比如,你购买了一双心仪已久的AJ鞋,然后开始在心里想:“不行啊,没有与这双鞋搭配的裤子”,“刚好看到了一条不错的裤子,又有优惠,干脆买条裤子来搭配吧。”然后买了裤子,你又开始想,好像还需要一件搭配的卫衣,而且刚好有满减活动,那就顺便再买件不错的衣服……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吗?还没有!你会一直想购买与之相配的帽子、包包、腰带、配饰……电商平台的推荐机制就像是一环扣一环,让你如鱼得水,你想要的东西就会出现,最终导致你购买了一些自己原本根本不需要的东西。这种购买心理被称为狄德罗效应,也被称为配套效应。它指的是当人们拥有了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或新财产后,为了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会不断购买与之相适应的物品。
这种烦恼,在双11期间,许多人都会有。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安分的心理,很容易被激发。李叫兽在广告中说:“你用着上千块的香水,但却用39元超市洗发水”,他将洗发水与更高端的香水进行对比,让消费者陷入了购买更好洗发水的陷阱中。商家们总是喜欢卖套装,推荐关联产品,天猫上购买一个东西后,会立即出现无数个关联推荐。而关键在于,购物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购买行为,而是追求渴望的东西,打造更好的自己,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双11的消费是悄无声息地滋润着生活。
在决策中,人们更加在意损失而不是收益。人们倾向于规避风险,当面对类似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难以忍受。举个简单的例子:1)100%的机会获得10000元;2)70%的机会获得30000元,30%的机会一无所获。你更倾向于选择1还是2?我猜更多人愿意选择毫无风险地获得10000元,而不会选择有70%的机会赚到30000元,因为损失太大。因此,常见的营销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建立美好未来,不断给你创造各种获利的机会,让你不选择就感觉会损失很多。另一种更直接,就是不断强调损失,告诉你不选择的后果,你会失去很多,太不划算。
经常看到商家通过抢购和限时优惠,让你觉得如果不参与这个促销,就失去了一次机会。这种“失去感”会促使你想尽办法迅速下单。巴拉巴拉童装告诉你:“实付金额满600元,前1111名就送2020年全年童装”,你购买没满600元,或者下手太慢都可能会错过这个超级福利。雅诗兰黛一方面提供各种获利机会给你,一方面告诉你“罕见的减价力度,错过等一年”,“套装平时不减价,减起价来自己都怕”。
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时,我们不仅考虑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还会考虑过去是否已经在这件事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投入,如金钱、时间、精力、形象等称为“沉没成本”。比如吃饭消费了160元,得知满200返30时,你是否觉得应该再点40块钱的东西?这就是策划者对沉没效应的利用。在双11中,沉没成本更是无处不在,典型的就是付定金、各种满减券。当我们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关注和成本时,就更愿意在之后购买。
雅诗兰黛推出付定金买一送一的活动。海尔冰箱推出双11前购买1元预约,就送199元刀具6件套、2次4999元彩电抽奖机会,还可以加入会员赢999元红包,这一切都是在让你投入沉没成本,真是令人印象深刻。三只松鼠推出阶梯式满减券,让你一步步沉没进去,最终可能花费400元购买。
虚拟所有权心理
拥有东西会使我们觉得它更有价值,我们害怕失去它。心理学中的所有权效应让我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产生痴迷,我们更关注可能的损失,而不是可能的收获。这种现象被称为虚拟所有权心理,营销圈经常利用这一点。例如,在拍卖会上,为什么人们会一直加价直到底?这很不合理,但是虚拟所有权心理驱使人们认为他们已经拥有了拍卖品,他们不想失去这个所有权。商家采用各种方法,让消费者在实际拥有产品之前就产生拥有的感觉。例如,在双11购物节上,付定金会让人觉得产品已经是自己的,这增加了购买率。另外,商家还会送消费者体验装或者让他们试用、试看、试玩等等,来利用虚拟所有权心理。一旦消费者试用了产品,他们就会把它当成自己的,并且会产生大量关于产品的想象。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会给产品更高的评价,并且认为不购买会是一种损失。另外,商家常用的包装策略之一就是承诺30天不满意全额退款,这消除了消费者购买后的后顾之忧,让人更加放心购买。
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原理指的是人在群体中的行为受到他人影响,甚至会根据周围人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反应。科学家认为,这种内化的群体行为就是社会学习,从小的时候开始,当看到团体成员做某件事情,大脑会奖励我们跟从他们的脚步。这就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还有一种自我暗示,认为不从众会有损失。例如,在外面吃饭时,大家都认为排队长的门店肯定好吃;在天猫里,按销量排行的商品被认为性价比最高;在双11活动中,畅销多少万份的产品会让人更愿意购买。商家营造并宣传热销的现象,往往会带来最终的热销结果,这是促销时常见的方法。
心理账户
现在越来越多的促销活动都会使用“满1000减200”而不是“1000元,打8折”。
满减策略为何如此流行?这里涉及到用户的心理账户。假设有以下两种情境:1)你不小心刮蹭了你的车,修车费用花了1000元,回到办公室后,你发现自己赢得了200元的抽奖奖金。2)你不小心刮蹭了你的车,修车费用花了800元。在这两种情境中,你会更容易接受哪一种情况呢?很可能是第一种情况,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往往会在心理上为收益和损失设定不同的账户,并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账户。修车费用被视为我们心中的"意外损失账户",在这种情况下,800元和1000元之间的差异并不大,给我们带来的损失痛苦相差无几。而中奖奖金被视为我们心中的"意外收获账户",200元相对于0元来说要好得多,无疑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积极刺激。同样,满减策略也是基于这个原理。一件商品打8折,你只需花800元即可购买价值1000元的商品,差异似乎并不大。但如果是满1000元减200元,你会感觉自己已经花了1000元,然后额外获得了200元。这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使消费者觉得自己获得了更多的优惠。微小的差别同样不能被忽视。包括双11期间那些无处不在的满减券、抵用券和无门槛优惠券等,一旦你领到了,你也会将它们归为"意外收获账户",你绝不会愿意浪费掉它们,只有使用它们才会让你更开心。另外,比如一件标价2000元的衣服,如果是给自己买可能会觉得贵,不舍得买,但如果是作为心爱人的生日礼物,可能就会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这也是因为用户将这两类支出归类到了不同的"心理账户",将衣服买给自己视为"日常服装支出",但将衣服买给心爱的人视为"情感维系支出",显然大多数人会更愿意为后者花钱。仔细想来,这也是影响你购买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啊。总的来说,经过一次双11活动,无论是营销、运营还是文案,都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而且这些地方可以像素级别地模仿。即使你花费几万元参加过一次MBA课程,也无法全程近距离观察一个销售额达数千亿的项目。在这里,我只是从几个角度分享了冰山一角,只是为了引发更多的思考。大家可以从这个数千亿项目中各取所需,将双11的贡献视为一种学费。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