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运营策略倒推猜测及其影响
坐标,杭州。
最近,我在坐地铁下来后走了几百米,却找不到一辆共享单车。我朋友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只是在另一个街道上。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认为这只是一个巧合。
然而,7月31日晚上9点左右,当我回到家门口时,我发现街道上的共享单车变少了。通常在这条街上随处可见的单车今天却稀稀拉拉的。这让我开始怀疑这已经是第二次出现这种情况了,这应该是有一定逻辑的,可能是运营方的策略。
共享单车从双寡头时代到现在的hellobike、摩拜、青桔,都面临着相同的成本问题:车辆成本、运营成本和调度成本。除了车辆成本是固定的,其他两项都是可变的经营成本。
通过搜索和了解,我得出以下结论:之前很多共享单车企业的运营方案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拼命吸引使用人数,因为收入等于使用总人次乘以单次租金加上押金收入乘以人数;二是拼命提高使用频率,因为使用次数越多,企业盈利的可能性越大;三是拼命投放单车,抢占市场份额;四是通过反复调度和低价抢客来增加使用频次。
这种正向逻辑推导出的运营策略使得单车使用频次增加,坏车增加快,投放不断增加,运营成本急剧上升。这是一个正常但不可持续的运营方案,导致了许多共享单车企业的失败。
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来考虑运营策略,会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我们应该更关注沉淀现金流,而不仅仅关注收入。其次,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提高或降低客户的使用频率。第三,我们应该根据客户需求灵活调整价格,而不是一味降低价格。最后,通过区域调度,实现单车使用频次降低,但激活单车的引流作用。
结合某单车消费者端可见的客户策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借助大数据,推进月卡和季卡,吸引用户预存款,免押金,带来沉淀的现金流;在天气炎热等情况下,提高价格来盈利;在温暖时期,降低价格推广季卡和月卡,增加转化率;根据地理区域划分,当区域月卡和季卡充值人数达到一定比例时,表示该区域客户“忠实”,可以减少车辆被消费次数;当区域客户月卡和季卡快要用完时,大量调度车辆到该区域,吸引客户再次充值,完成再次收割;同时推广电单车运营,引导客户需求往电单车上转移。
这种方案下的运营结果大致如下:在极高温或者极低温期间,降低车辆在恶劣温度下的暴露,从而降低车辆损坏率;根据月卡和季卡到期时间数据,将车辆调往需要吸引充值的区域,以吸引高充值客户;自行车作为流量运营的入口,不再只是满足出行需求的工具,使用频次呈现区域集中时间段爆发,可以提高现金沉淀;部分消费者会在某些时间段上,由于普通单车的卡包有钱但没有单车可用,只能选择电单车;以上策略带来的结果是:车辆更低的使用频次、单车更低的损坏率、企业更好的现金沉淀、企业更高的盈利,而消费者在无形中的使用成本上升。
以上情况在消费者端呈现的就是我之前描述的情形。
我们还需要考虑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如果一个共享单车运营商采用了上述商业运作逻辑,消费者虽然被引导选择了充值月卡和季卡,但却失去了随时便利消费的权利。也就是说,消费者选择充值后,可能会发现无法方便地使用单车,实际上单次消费的成本更高。具体是否侵权需要读者一起参与讨论。
如果不幸地,一些企业采用了这样的运营策略,那么消费者选择预付充值后,企业没有跑路,但却将消费者引导到一个不便利消费的地方。企业的运营责任还是需要考虑的。
如果企业无法保证足够数量的单车,预付充值的消费价格很可能会高于单次付款,请事先做好说明或提供事后赔款。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