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货场:打仗的三个关键问题
最近有一个关于某网红卖假燕窝的事件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甚至被官方点名批评。从我的从业经验来看,职业打假人对法律法规的了解是年轻创业者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不讨论谁对谁错的问题,这件事的核心问题在于“人货场”的匹配出了问题。
所谓“人货场”,简单来说就是指目标客户、产品和销售场景之间的匹配关系。不同的人货场理论有不同的解读,比如新零售、电商派、品牌派、营销派等。但是,我觉得这些解读还不够通俗易懂。换句话说,人货场就是打仗,要想打好这场仗,需要清楚以下三个问题:谁去打/打谁(人)?用什么打(货)?在哪儿打仗(场景)?
谁去打/打谁(人)是指目标客户的确定,也包括谁为你打仗。在人货场理论中,人通常指的是目标客户,也就是使用、付款和决策的人群。但实际上,除了目标客户,我们还需要知道为我们打仗的人是谁。有时候,为你打仗的可能是电视购物,有时候是KOL,有时候是网红,有时候是擅长算法和排序的SEOER。就像屠夫杀猪一样,有的人直接捅脖子,有的人喜欢捅屁股,但不管从哪捅,最后都能吃到肉。然而,这样做可能会导致战争的逻辑和资源配置完全不同。
用什么武器打(货)是指你用什么产品或服务去打击目标客户。选择合适的产品或服务非常重要。有人认为产品必须做到极致才够,结果不惜成本地追求极致。但是,真的需要这样吗?如果你面对的是冷兵器时代的敌人,那么一个简单的兵器就足够了。如果你面对的是拥有先进战机的敌人,那么你最好的方法是使用更高级的战机来碾压对手。用高级战机去打冷兵器的敌人也可以,但从商业角度来看,这样的回报不划算。对于大多数战争来说,"刚好够用"可能是最佳的回报。比如,如果你想提供优质的坚果给消费者,你可能会发现这个行业的门槛不够高,任何人都可以进来卖。你想要与众不同,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于是你开始关注各种服务细节,比如包装。你的产品变成了服务+商品。虽然竞争壁垒越来越高,但突然有一天你发现消费者开始不再买账了。这个理念很简单易懂,淘宝天猫在不断升级品牌的过程中,忘记了这个道理。很多商家从卖商品开始卖起了服务,从卖货开始卖起了品牌。这无形中增加了成本,使得产品溢价大大增加。而涨价带来的问题是你不得不不断提升服务和品牌包装,以使溢价变得合理,从而陷入一个奇怪的循环。拼多多的成功,很多人认为是营销成本、拼团和微信流量导入的成功。但我认为拼多多成功的最核心逻辑是精准的产品定位。拼多多很清楚五环外的人群需要什么,对于只需要刚好够用的消费者来说,任何多余的成本都是浪费。
在哪儿打仗(场)是指选择合适的销售场景。这也是决胜的重要条件之一。以前提到的假燕窝的案例为例,通过网红直播去卖的话,流量集中、证据确凿,但也面临着严格的法规限制。而与二类电商合作去卖的话,规则就更加灵活,但也面临着页面打不开、维权困难等问题。
通过重新组合和配合“人货场”,可以衍生出很多有趣的市场机会。当然,所谓的“蓝海”可能意味着“长尾”、“小众”和“规模效应弱”等问题,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无论是打假还是正经生意,理解和应用“人货场”理论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目标客户、产品和销售场景,从而提高战斗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