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文化的流行与影响
告白是孩子们的游戏,成年人需要靠撩技巧来表达情感。
在日本剧集《四重奏》中,有一句话“成年人要靠撩”,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如今情感表达越来越直接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撩”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从社交话题到产品设计,这个简单的动词已经成为内容产品的常用元素。本期全媒派(quanmeipai)从这个词出发,探讨“撩”文化渗入了哪些社交内容和产品。
一、不撩人就无法引起关注:“撩”已经远超过其字面意义。字典解释它为挑逗、引逗,是一种主动的行为。然而,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撩”这个词的含义更倾向于“吸引狙击”,不论是让自己心神荡漾的事情,还是满足个人口味的事情,都可以用“撩”来总结。在社交传播中,逐渐扩大的“撩”文化为一系列话题带来了热度。
1、“撩”成为话题:在微博上,“撩”已经成为引发流量的触发点,也是知名度的起点。吃老虎的兔纸、十元诗苑、kakakaoo等博主以恋爱经历而闻名,分享自己的恋爱故事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行为。生活中的撩和被撩已经成为围观群众们讨论的话题来源。
2、“撩”成为明星的人设:除了成为话题的来源,撩也成为了明星的一种人设。在全媒派的文章《9月大型人设崩塌过后:标签化会是每个互联网用户的宿命吗》中提到,无论是KOL还是普通人,都无法逃避人设的迷局。正确树立人设的方式是避免单一化、扁平化。因此,在俗套的帅和美的人设之外,既有外表意义,又有情感投射的“撩”成为了明星们争取关注度的另一选择。张天爱,因为《太子妃升职记》一炮而红,她以“撩人”的攻气获得了大批粉丝。
二、撩人已经成为内容产品的精神内核:如果说社交话题只是撩人的小火苗,那么它在内容产品中的高歌猛进,甚至内化成为了一系列内容产品的核心,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从内容创作到游戏设计,从视频到APP,资本已经敏锐地嗅到了这个潜力。
1、在短视频领域,“撩”成为了一面红旗。在短视频风口中,撩已经成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旗帜。在一篇关于费启鸣的文章中提到:“如果你的前男友和你的现男友同时掉进水里,你是否愿意让我做你男朋友?”最近,一位名叫费启鸣的大学生因为在宿舍用手机录制的15秒“撩妹”短视频在抖音上获得了112.1万个点赞。这位96年出生、身高180cm的大学生在抖音上拥有超过250万粉丝,在微博上拥有超过144万粉丝,他的“朋友圈”深受迷妹们的喜爱。
2、以“撩”为名的大V们在视频和文字中分享情感心路,获得了大量粉丝。开撩、撩汉那些事、撩心恋人等大V们以“撩”为主题,分享情感故事,无论是视频还是文字都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
APP市场,独特的乙女游戏《恋与制作人》引爆热潮
热门乙女游戏《恋与制作人》在APP市场上的火爆程度可谓风靡一时。这款游戏以模拟恋爱情境为主题,让玩家在游戏中面对四种不同类型的男性追求者。自从12月20日上线以来,该游戏的日流水已经突破500万,据业内人士的反馈,随着在社交平台上的持续发酵,该游戏在首个月的流水有望突破亿。这一现象表明,游戏中的“撩”除了给玩家带来情感满足外,还具备了强大的商业变现能力。
另外,还有一款名为“话本”的APP也因其独特的“撩”功大法而异军突起。在“话本”中,以当红明星为主角的小说如《凯少,请你放过我》、《EXO之十二队员扑倒我》等强势占领了阅读榜单。这些小说中充满了各种撩人情节,加上真实人物的助攻,更加让人产生脸红心跳的感觉。而更加令人惊叹的是,这款APP还提供了“主角阅读模式”,让用户能够亲自体验与朴灿烈、吴世勋、王俊凯等明星一起撩动心弦的感觉。
品牌营销新概念,以“撩”为核心
作为品牌营销的重要渠道之一,官方微博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逐渐摆脱了严肃的形象设定,开始采用“撩”消费者的新方式。今年感恩节期间,营销专家杜蕾斯就巧妙地“撩”了13家品牌,并且取得了许多“回撩”的效果。在彼此的互动中,各家品牌通过发挥自己的创意和真诚,取得了最佳的宣传效果。
举个例子,当一位普通用户在微博上犹豫不决地提问:“不知道选哪个豆浆机好”,这条微博引来了上百家品牌的官方微博争相“撩”消费者。这些品牌使用了亲昵的称呼如“亲爱的”、“宝宝”等,试图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并将官方微博的严肃感降低,从而赢得了消费者的好感。
此外,即使是最直接、最明显的“撩汉”、“撩妹”概念,也可以成为有效的营销手段。例如,日本冰淇淋广告《千层套路》就展示了多种当代日本女子撩汉的方法。这个创意生动地戳中了年轻人的痛点,广告中简单洗脑的舞蹈也被人们模仿和传播。同时,许多化妆品品牌也利用男性代言人如杨洋、黄轩、霍建华等来撩动女性消费者的情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撩”是真心的,而套路都是学来的
虽然有句俗语说“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但在“撩”的背后,始终是真诚的情感。类似《恋与制作人》这样的游戏和其他虚拟角色的互动,产生了一种准社交关系,模拟了终极现实的感觉。无论是游戏人物还是偶像明星,他们虽然只存在于虚拟世界中,但一旦玩家投入其中,就与屏幕上的虚拟对象建立起了现实存在的关联。通过“撩”和“被撩”,观众与虚拟对象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拉近,满足了观众对情感的需求。
在碎片化时代,人们对细微情感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社交媒体将日常碎片化,使现代人的关注点更加聚焦在个人身上。与“小确幸”、“小确丧”、“细节控”一样,人们追求的“撩”也是一种微小的动作。与直接、强烈的情感表达不同,“撩”强调的是内心细微的波动。就像一阵微风轻轻吹过,发丝在脸上轻轻蹭过,让人心痒难耐。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个体情感显得微小,但那一次次触动心弦的经历,是存在的证明,也是对抗冷酷现实的钥匙。正如张爱玲所写:“我一直想从你的窗户里看月亮,这边屋里比那边看得清楚些。”这些微妙而隐晦的感觉,在试探的过程中,化为我们心中涟漪的片刻。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