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焦双喜到抖音,古早网红“社交牛逼症”成流量密码
本文讲述了一个名为“社交牛逼症”的现象,它是“社交恐惧症”的反义词,意味着在社交方面没有压力、放飞自我、游刃有余。这个现象的火爆,源于一个古早网红“焦双喜”,他这些年在社交方面的表现非常夸张,比如在地铁上大声教育放屁的人,在知名大学门口穿外星人衣服跳舞等。这个词最早出现在B站UP主银杏化发布的一条“双喜哥支持鸿星尔克”的视频评论区,时间是2021年7月26日,随后逐渐流传开来。
“社交牛逼症”的定义是指一种在公共场合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没有社交包袱、放飞自我的行为和状态。最初的“社交牛逼症”,更多是“社死而不自知”的代名词,比如和海底捞服务员比谁更热情,吃面时大声叫喊“妈妈的味道”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现象的味道也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一些人在四下无人的深夜打开手机,看着马牛逼(双喜哥视频主人公名字)大喊“我很牛逼”发泄情绪,睡醒了再小心翼翼当回社恐。一些人真诚在网络上求助“如何才能社交牛逼”,后被网友点醒,看看“带你逛街的妈和教你钓鱼的爸,这些才是真正的社交牛逼”。这个现象的流行,或许与当前不少年轻人面临的社交困境有关。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对4000多名18-35岁年轻人进行调研,发现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其中,有52.7%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55.6%的人对自身条件不够自信。因此,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如何在社交中游刃有余是一个难题。
最近,“社交牛逼症”这个梗在社交平台上火了起来。这个梗来源于双喜哥的视频,他在公共场合做出了一些出格的行为,比如对在公交车上放屁的人发表了不雅言论,在店里吃包子时大声喊出妈妈做的包子很好吃等。这些视频被剪辑成各种集锦在B站上疯传,同时也在其他社交平台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梗的流行程度已经超越了双喜哥本人,成为了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交现象。
为什么“社交牛逼症”能够这么火?这个梗的成功离不开双喜哥的努力和变化。他放弃了过去低俗恶搞的风格,开始尝试更适合短视频平台的内容,比如在知名大学门口穿外星人的衣服跳舞等。这些举动看上去更无害、更搞笑,更适合如今的短视频平台规则。同时,他作为初代网红积累下来的认知度和老梗,也在为他的“出圈”蓄力。这些因素都为“社交牛逼症”在社交平台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这个梗会这么受欢迎?传播学博士苏樱认为,这个梗满足了用户的猎奇和审丑的需求。另外,这个梗也与幽默形成的“紧张—放松”理论有关。观看者会先感到紧张,但是在行为后果并不严重的情况下,这种紧张感很快就会消失,反而会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效果也在“社交牛逼症”的视频中得到了体现。
总的来说,“社交牛逼症”这个梗的成功,离不开双喜哥的努力和变化,同时也得益于社交平台上用户的需求和幽默理论的支持。
双喜哥的夸张道具其次是双喜哥等到了一个引爆点,“社交牛逼症”成了他翻红的导火索,而他过往的“社交牛逼症”视频也为全网模仿提供了样本。阿海称,“社交牛逼症”这五个字就像一个大“箩筐”,给了创作者充分的创作和娱乐空间。阿海指出,只要在生活场景中拍摄,表现出“牛逼、自信”的外向性格,就能放进这个“箩筐”里进行传播。典型跟风博主之一便是抖音账号“宇宙最强心理素质安峰”。该博主在公开场合,做出各种看似自信的“社死行为”,发布的视频多带有“5天超越社交恐惧症”等话题。原本观看量只有几百,随着“社交牛逼症”出圈,该博主今年7月之后的视频观看量达数万甚至数十万。一批又一批剪辑双喜哥视频和模仿双喜哥的账号涌现,“自信的味道”“没有社交恐惧就是爽”等衍生梗高度扩散,拼凑成了“社交牛逼症”的刷屏场面。截至目前,“社交牛逼症”话题在抖音已达13.22亿次播放,衍生话题“人类社交天花板”达9.2亿次播放。在小红书上,则是以亲人为主角的“社交牛逼症”相关视频也在增多,不少用户惊呼,“才发现我们家真正有社交牛逼症的人是我姥姥”“小区方圆5公里就没有我妈不认识的人”“明明长辈才是人类社交的天花板”。“因为邻里唠嗑、陌生人搭话,本身就是父辈那个年代‘熟人圈子’的正常沟通方式。”苏樱指出。为这个话题添砖加瓦的还有明星粉丝和品牌,都在用“社交牛逼症”为自家爱豆或为店铺打call。有粉丝发布“社交牛逼症代表人物合集”,将明星在综艺中的表现进行剪辑。目前热度最高的要数演员胡先煦,他小时候在班级里自我介绍的视频广为流传,被粉丝称为“真人版刘星”“打小就社交牛逼”。蹭热度的代表品牌如蜜雪冰城,选择和参与“社交牛逼症”话题的达人进行探店等商业合作。
“社交媒体的热梗传播与流量驱动,使得流量越来越多,为了获得流量,带话题创作的人越来越多,就形成了病毒式传播。”苏樱表示。
看完“社交牛逼症”,还是摆脱不了“社恐”往往在一个热梗面前,有人好奇、有人嘲讽、有人看热闹,但“社交牛逼症”不一样,它同时击中了“社交牛逼症”和“社交恐惧症”两类人群,进一步引发后一类人群的新情绪——羡慕。B站上,不少用户在相关视频评论区表达了“羡慕”情绪。有“社恐”明确表示自己只要在人多的地方就不自在,因此即使不喜欢双喜哥的行为,也羡慕他身上的冲劲和表现能力。“属实牛逼,但我这种社恐一辈子都不可能这样”。知乎上,也不乏”社恐“。内向的人如何练成社交牛逼症”等话题。豆瓣小组里有很多人提问,“为什么小时候社交牛逼症长大就变社恐”“为什么会有陌生人社交牛逼症和熟人社交障碍”,评论一片“我也是”的声音。一位社会心理学学者告诉开菠萝财经,大众口中的社恐大概就是不敢主动和人接触、害怕被拒绝、不熟悉社交潜规则、对别人的主动不确定其目的而感到威胁等,“社交牛逼症”的流行,反映的是大众想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获取人际方面的知识,争取更多机会或获得更多资源。
窦东徽认为,“社恐”这个词在前几年非常流行,是因为一些内向或不善交际的年轻人不得不参与社交,导致心理的不适或疲惫。这些人渴望自己能够自然、大方地享受社交体验,特别是在与陌生人交往的初期,希望拥有能够轻松“破冰”甚至“自来熟”的社交技巧和勇气。观看“社交牛逼症”的视频,是一种“替代强化”,可以让这些人代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到快感,同时又不必承受现实压力和后果。窦东徽指出,这些视频大多是以吸引眼球和变现为目的,不能帮助人克服“社交恐惧”,甚至会增加社交的心理成本和导致不良的人际关系。因此,真正的社交牛逼应该是拥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轻松享受社交的乐趣。
用户评论显示,这类视频可以作为一种“发泄”方式,但是窦东徽提醒,我们应该警惕不合时宜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是不被接受的,盲目效仿反而会增加社交的心理成本甚至导致不良的人际后果。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享受社交的快乐。在此,我们对文中的阿海、苏樱进行匿名处理,以保护他们的隐私。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