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圈层式分享:未来优质信息的主要来源
这篇文章探讨了分享的意义以及社交网络中的分享行为。大部分人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的是乏味的生活琐事,而少有人分享他们在工作层面的知识和经验。原因在于分享者往往担心自己的观点会受到争议和调侃。然而,这些有用且优质的信息,对于其他人来说非常有价值。因此,文章提出了建立一个纯粹的内容分享平台的想法,以更好地促进知识和经验的分享。
分享行为本身是一种热爱和素养的体现。然而,在社交网络中,分享行为已经变得平凡和琐碎,很少有人愿意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真知灼见。这是因为在社交网络中,人们更多关注个人生活,而忽略了专业领域的分享。因此,许多产品经理和技术大牛选择在私人分享空间里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这些分享者往往是乐于分享的人,但只愿意向小圈子分享。他们担心自己的观点会受到争议和调侃,因此不愿分享在社交网络上。
然而,这些有用且优质的信息对于其他人来说非常有价值。因此,文章提出了建立一个纯粹的内容分享平台的想法,以更好地促进知识和经验的分享。这个平台将帮助那些乐于分享的人更充分地还原他们的优质内容分享,让这些信息更易于被其他人获取和应用。因为最有价值的那部分信息往往藏匿在尘世中,得不到充分的分享,就像一件沉睡了多年的宝藏,等待人类去挖掘和重启。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分享,将其作为一种热爱和素养的体现。只有通过分享,我们才能将有用的信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这篇文章探讨了优质分享的定义和稀缺程度高的几类内容。优质分享应该是包含有效信息且突显问题本质的分享。然而,获取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突破时空和市场的限制,因此这些信息的稀缺程度也更高。其中,必定会错过的有效信息是一类很重要的分享,因为它们能让我们了解到在一切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产品策略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这种信息往往只有在复盘时的交流中才能获取到。另一类稀缺的分享则是更趋向事物本质的解释,因为很多事情本来没有这么复杂,是因为人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各不相同,所以把事情复杂化了。这种分享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产品设计的本质和人性的揣摩和思考。最后,社交圈层式的分享也是未来优质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因为它们足够稀缺且具有市场价值,但是由于它们的特殊性质,我们需要注意错过内容最适合消费的时机。
现今的新闻和信息流中,充斥着大量缺乏价值的内容和同质化的传播方向。尤其是涉及到某些专业问题的解读,其内容基本都已经落后半年以上。对于我这样的大学毕业生而言,获取优质的信息并不容易。我不得不从那些不愿分享的老师那里,辛苦地搜集知识,以便应用到我的工作上。因此,优质的信息往往是跟随人们的行动而传播的。特别是那些善于思考,乐于分享的朋友,尤其是某些行业中的顶尖人才,他们的社交圈层成为了优质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毕竟,他们没有义务向社会展示这部分的工作成果,因为他们也没有时间。比如最近张小龙对微信产品设计的把控和复盘,我相信微信内部的产品经理早已耳濡目染,但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这些知识才得以完整地归纳出一套干货,而且这已经是八年后的事情了。
「知乎」在刚出来的时候,应该是离我心目中纯粹式分享最接近的产品形态了。但是,近年来它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迷离,俨然转变成了另一种走量的商业机器。在「知乎」这种问答式的分享社区中,我们似乎高估了普通用户提出优质问题的能力,也许平台也没有为此做更好的引导。因此,那些更有意义的回答也只能够胎死在腹中。我认为,与其让大部分用户提出优质问题,不如让用户去鉴别这是不是一条优质问题。因为后者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成本远比前者低,但后者却能更有效地推动优质信息的传播和分发。直至我看到了微信改版后的「看一看」,就更加肯定了这一点。或许,朋友圈只是一个塑造形象的地方,真正让用户能够释放和享受分享乐趣的,还是那种纯粹的阅读空间。在那里,人的内心也显得特别静谧。
我理想中的社交圈层式分享,或许就是这样的:从社交关系来看,我们和其他人存在着多种关系,如熟人关系、同事关系、客户关系等等。也许我们只需要在熟人关系这个环节里,才需要做到无微不至地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而在其他关系中,我们都是为了一起完成某件事情而走到一起的,生活交集的占比并不需要很高。但是,在获取信息这件事上,我们可以走到一起,利用自身对内容的选择和贡献能力,彼此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应该认真对待每一条内容源。关于社交关系,这篇文章也许会更为仔细:《为什么微信也有做不好社交产品的时候?未来的社交新机会在哪里?》我们应该抛开影响分享的功利因素和困局,彼此深度交流,相互成长。我相信这样做是有意义的。这也是我创建「雅格布」的初衷,希望通过这个产品还原一个善意、纯粹的社交圈层分享,并期待结识一万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真正热爱互联网产品的人。当然,目前它还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壮大。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