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过度消费和无知解读:女性权利和阿尔茨海默病的营销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
今天,我们要谈论札叔在学习时发现的一些行业内不好的现象。这些现象并非偶发,也非个别“小品牌”所为,值得拿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思考。
现象1:“你用我也用”——为女性权利发声。对于各大品牌来说,每年3月最重要的节点莫过于“38妇女节”。品牌们为了讨好女性,可以将“妇女节”的名字改为“女生节”“女神节”“女王节”,还有一部分寄希望于输出价值观来拔高品牌调性的品牌。然而,一些广告为“女性权利”发声,类似的广告重复多了便成为了“陈词滥调”,而且有过度消费女性之嫌。札叔在这里分享三个案例:今年38节天猫的广告【女人该不该按标准活】和屈臣氏的广告【做自己美有道理】,还有号称“女性代言人”的SK-II在今年春节投放的广告【为什么她们不回家过年】。在它们的广告中,女性总是不快乐的,总是生活不和谐的,总是面临种种麻烦和困难的,她们苦大仇深,面临着年龄增长、家长催婚、全职在家、职场歧视等问题,基本上在广告结尾,这些女性都会选择“做自己,不为别人而活”,这已经变成了此类型的“标准流程”。过分强调性别歧视问题,可能会导致过度消费。我们需要了解广大女性朋友的观点。
现象2:“懂不懂都要用”——“聚焦”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社会俗称“老年痴呆症”)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品牌营销话题和素材的对象。然而,这些品牌在使用阿尔茨海默病作为营销素材时,不仅常常过度消费,而且表现出无知的态度。这些品牌试图用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症状来营销自己的品牌,但这种做法往往显得老套、牵强和尴尬,并且这些品牌缺乏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了解,错误地将“遗忘”当做可爱的表现。这种误导不仅会对病患和家属带来痛苦,还会误导大众对于这种疾病的正确认知。品牌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过度消费和无知解读这两种现象。营销的本质是追求名利,但“讨好”和“关注”必须有度,否则你的小聪明就会成为绊脚石。品牌应该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