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消费变化及新启发
疫情以来,我们感受最深的变化是什么?有人在知乎上这样问道,最受欢迎的回答是:挣钱越来越难了!确实,随着居民流通减少,消费力下降,很多企业经营困难。但与此同时,受居民需求变化影响的一些企业的业绩却不断攀升。本文将针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分析:疫情下消费者的行为有哪些变化?新的消费变化带来了哪些启示?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浪费变得不再流行
对许多消费者来说,疫情是他们消费行为的分水岭。在疫情之前,消费者购物行为常常冲动而不理性。比如女性购买奢侈品时,会相信只有贵的才是好的;男性购买电子设备时,只追求最新而不是最好;健身群体购买健身卡时,可能买了一年去不了一个月。这种冲动消费下购买的产品,就如同压泡面的Kindle,买的时候兴高采烈,买回来之后只能在角落积灰。然而,随着收入变化和对未来稳定性的考虑,人们开始减少冲动消费,更加理性地消费。据众为资本ZWC的调研显示,近60%的受访者的收入减少,其中一线城市和低收入人群受影响更大。收入减少迫使消费者不得不减源节流。总体来看,疫情期间的消费有增有减,具体表现如下:
增:生鲜平台、社区团购获关注,必要居家产品需求猛涨。疫情使人们居家时间增多,外出堂食消费大幅减少,居家食材消费增加。相关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八成以上的民众减少了外出堂食的消费,87%的民众增加了居家做饭的行为,选择购买食材后自己动手做。同时,79%的民众会增加速冻食品的囤积。因此,生鲜商家、社区团购等平台获得了广泛关注,订单量激增。例如在上海,消费者尤为关注食品安全,生鲜平台、社区团购一度供不应求,引发了“抢菜大战”。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囤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关键词。数据显示,米面粮油、牛奶乳品、方便食品、生鲜、个护清洁等日常产品的消费开支增加,大规格包装和长保成为购物时的重要选择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居家常态化还引发了升级厨房的需求,拉动了厨房家电的需求上涨。
减:非必要商品和服务消费权重变低。根据英敏特《中国消费者月度追踪:聚焦疫情-2022年5月》的报告显示,全国范围内,消费者明显减少了外出消费,包括旅游、外出就餐和休闲娱乐等非必要类目的开支也有所下降,如家居、科技和服装等。尤其是在上海地区,线下和非必要类目的开支下降更为明显。疫情期间,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了制约,他们更加注重“该花花、该省省”,预计未来谨慎性消费行为将成为主流。
消费新启示:健康至上、宅经济崛起
在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持续存在的背景下,中国消费者重新开始购物,展现出了一些新的思维模式和不同的消费行为。品牌商必须更加努力地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突出自己的价值主张。以下是疫情下的新消费变化带来的几点启示:
1. 健康至上,健康经济备受关注
在所有变化中,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排在第一位。自身的健康、自我感受和情绪,越来越受到重视。从2022年3月开始,“健康”相关的搜索量激增,其中“心理咨询”的搜索量占比很大。众为资本ZWC的调研发现,不同年龄层对于健康的偏好程度不同。在X世代和Y世代人群中,对于线上医疗和健康护理的需求优先级更高。这些消费者普遍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更加注重自身健康的重要性。未来,以健康为卖点的产品将更受欢迎,例如轻食、高端医疗与体检、健身器材与服务、心理咨询服务等相关产品将迎来增长。
2. 囤货成为常态,宅经济崛起
如今,囤货已经变成了常态,随着人们居家时间的增多,宅经济也崛起。根据众为分众消费研究院的调研,不同城市级别对囤货有不同的偏好。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风险意识更强,他们会囤积日常用品以应对可能突发的疫情。相比之下,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身处熟人社会,没有疫情兵临城下的紧迫感,更有余力享受生活,他们在消费上更多选择娱乐、零食等品类。例如,在上海封控期间,烟、酒和咖啡成为最抢手的商品,后来转变为家庭和个人护理产品。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布的囤货指南中包含了食品、生活用品、饮用水、医药用品、厨房用品等多种产品。以个护家清为例,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对于能看得见的健康,消费者在消费上毫不吝啬,价格不是关键,关键是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戳中他们的痛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疫情对消费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消费者更加注重健康,理性消费已经取代了冲动消费。同时,囤货和宅经济成为了新的消费趋势。品牌商需要更加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提供符合他们价值观的产品和服务。
3. "1公里生活圈"成为消费主流
近两年来的疫情使得居家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并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因此,人们对于在家附近能够满足各种生活、工作和娱乐需求的要求变得更加强烈。据克尔瑞数据显示,城市居民30%~40%的消费支出都集中在社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因此社区商业被称为"黄金1公里磁场"。这导致超市业态特别是以生鲜为主的超市迎来了一系列的利好。在封控期间,超市成为最热门的地方,消费者甚至不在乎价格,只要能够抢购到商品就可以,而且他们进行了"超量采购"。此外,随着疫情的常态化,消费者的"提前囤货意识"已经形成并将继续加深,这对超市来说是一个长期的好消息。目前,许多零售商和超市都制定了各自的社区保障方案,建立了自己的平台或小程序,扩大了服务范围,加快了在"1公里生活圈"的布局。同时,许多品牌也纷纷推出了"社区团购套餐",探索新的可能性。
4. 线上线下并重,掌握主动权
在疫情期间,由于线下服务(如度假、休闲和餐饮)供应受阻,消费者通过线上渠道进行购物的比例明显增加。线上购物平台以其实惠、便利和商品种类繁多等优势,成为了消费者重要的购物渠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至4月份,实物商品的网上零售额达到了32887亿元,增长了5.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升至23.8%。一项《中国经济时报线上消费新趋势问卷调查》显示,74.3%的受访者认为线上消费场景能够"基本满足"他们的日常消费需求,16.8%的受访者认为线上消费场景能够"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9%的受访者认为线上消费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疫情反复,近五成的受访者增加了线上消费,占比达到了49.9%,28.6%的受访者保持线上消费不变,21.6%的受访者减少了线上消费。线上消费的快速发展对线下消费的忠诚度造成了冲击,但是线下渠道的优势在于即时性和真实性,消费者可以亲眼看到产品,并且购买到更符合他们心意的商品,这是线上消费无法替代的。对于企业来说,要同时抓住线下和线上,只有两手都要抓才能够掌握主动权。
5. 小确幸产品催生了治愈经济
疫情期间,由于无法旅行而产生的压抑感以及对外出活动的渴望,催生了近郊户外露营和公园野餐的火爆,满足了消费者减压的精神需求。人们可以找一片草地,搭起帐篷,摆上桌子,享用精心准备的食物。即使不能实现周游世界的梦想,也可以短暂地逃离现实生活中的纷扰,享受片刻的宁静,治愈自己。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许多人渴望享受当下。例如,近年来快速增长的户外和露营市场满足了消费者对小确幸的需求,"虽然没有诗和远方,但是可以在家旁边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生活需要小确幸,随着"治愈"成为越来越多产品和服务的新标签,"治愈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治愈性消费需求的增加不仅为品牌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和调性,也以点带面地推动着整个消费业态的升级"。业内人士指出,作为"治愈载体"的不仅仅是某种产品,更是一种全新业态的呈现,它与艺术、美育等对消费者精神需求的满足和心灵慰藉密不可分。参考资料:英特敏:《疫情下的消费洞察:苟住,从"新"出发》众为资本ZWC:《众为分众消费研究院:疫情带来的消费行为变化》中国经济时报:《调查显示:近五成受访者"增加"线上消费》金融界:《疫情之下的消费态势分析》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