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主义到用户主义:消费行业的思考
如今,“产品主义”这个词被广泛使用,似乎成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我们对于“产品主义”的价值持有怀疑态度,并认为有必要提醒企业注意其局限性。尤其是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将注意力过多放在产品本身可能会导致误导。互联网产品不同于传统产品,它们更注重与用户的互动和持久性的用户运营。因此,我们认为更应该强调的是“用户主义”,即产品作为满足用户需求的手段。需要明确的是,用户对品牌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产品的更新迭代不一定是用户需求中的最高优先级。在消费行业中,用户更注重产品的品质稳定性和价格,而不是产品的迭代创新。因此,过于强调产品的迭代可能会误导企业方向。用户对产品迭代的期望与需求并不像企业自认为的那样高。不仅如此,产品的迭代升级可能需要用户改变使用习惯,这会打破用户的舒适区,对于快速消费品而言,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因此,我们认为,除非产品的迭代升级能够明显提升用户体验,否则产品迭代并不是非常重要。真正能够实现明显提升体验的产品往往集中在科技数码和消费电子领域,这与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与此相反,许多消费品牌在过去几十年中并没有对经典产品进行大规模的迭代升级,这是因为它们更注重产品所承载的意义和用户体验。消费品牌的成功背后,产品因素虽然重要,但并不特别明显。因此,在消费行业中,滥用“产品主义”可能成为“用户主义”的敌人。这种冲突的原因可能来自于新消费创业者与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许多新消费创业者来自互联网行业,他们试图通过资源分配和模式创新来推动行业整体提效,并建立新的发展规则。然而,在消费行业中,传统的稳定性和用户需求依然占主导地位,因此,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产品主义”的使用。
可以观察到,这种所谓的「效率思维」往往是从产业的角度出发,特别关注供应方面的不断丰富和产品的快速更新。然而,当创业者从平台角色转变为供应商之后,他们失去了整合的优势,不得不与许多竞争对手竞争。这种「效率思维」可能没有用武之地,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种冲突实际上体现了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某种矛盾,人文需求不能仅通过技术进步来满足,甚至可能对技术产生反作用。显然,消费的对象是物,但决策者是人,消费品企业应该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地满足用户需求,并具有人本视角。我们认为,企业不应过度追求新产品而陷入产品层面的竞争,而是应该一方面加强供应链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赋予品牌更多的符号属性,甚至将品牌融入文化之中。正如前面所说,品牌的作用在于给用户一个稳定的预期,但这个预期不仅局限于产品层面,也可能存在于非产品层面。例如,产品可以帮助用户表达自我,展示自己是怎样的人,或者获得价值观的认同或审美体验。需要注意的是,品牌并不只是知名度,有些企业“知名度很高但没有品牌力”。从理论上看,品牌力可以通过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来衡量,但在现实中,我们只需要看它是否具有明显的标志属性。实际上,品牌和企业经营是相互关联的,品牌建设需要长期的经营和积累,而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又来自于品牌力的打造。然而,当前的新消费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经历时间的考验,也没有经历商业周期,因此谈论“品牌力”还为时尚早。我们也不认为当前所谓的新消费品牌真的具备多少品牌力。谈论品牌往往会让讨论变得非常虚无,因此我们不妨看看一些事实:* 在1931年到1964年的34年间,可口可乐每年圣诞节都会创作基于同一形象的圣诞老人海报,现在我们所认知的圣诞老人正是出自可口可乐海报;
-
自1935年起,日本大阪心斋桥的核心位置始终挂着格力高的双手冲刺巨幅广告海报,海报传递了回馈社会的意义,如今已成为城市的打卡地标,格力高品牌也深入人心,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
更为人所熟知的是,耐克自1988年提出的「just do it」广告语至今未变,耐克的广告风格也始终如一,这句广告语也成为全球最知名的口号之一。可以看出,品牌具有时间上的复利效应,对于当前那些过于担心得失的新消费企业来说,坚持或许比所谓的创新更为重要。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