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领域的自媒体探讨与金融类公众号的可行性
本文将探讨金融领域的自媒体,并对金融类公众号的可行性进行浅析。
今天我与自媒体行业的专家小超老师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交流。
小超老师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快速成长的传播公司,孵化了几个非常优秀的金融领域自媒体,并且一直在自媒体一线取得胜利。
因此,我向他请教了一些关于自媒体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大家分享。
自媒体如何实现增长?
要依靠优质的内容。内容质量决定一切。
无论通过各种渠道和活动获得多少粉丝,如果没有好的内容,他们都会离开。
如今,仅凭一篇文章《余额宝惨败,马云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已经无法吸引大批用户了,粉丝们越来越懂得要求内容的高质量。
然而,仅依靠内容还不够,个人魅力也很重要。
微信和微博在产品上的区别是私密和公开,而在内容上的区别则是陪伴和围观。微博是一群人坐在一起看打架,而微信是拉上窗帘与闺蜜倾诉心事。
因此,优秀的公众号一定要给人一种亲近感。
就像咪蒙那样,她就像一个铁闺蜜,当你受委屈时,不管是谁的错,她总是先帮你出气!她还会分享小八卦和故事给你。这种陪伴真是太棒了!(男生们应该向咪蒙学习,如果一个女生向你倾诉,你应该先帮她发泄情绪,而不是教育她。)
为了营造陪伴感,自媒体需要把握好干货和水货的平衡。每天只看干货会给人带来阅读压力,谁想要一个严厉的老师陪伴呢?比如越女事务所,偶尔发一些生活小感慨,这样才能展现个人魅力。
只有拥有魅力,人们才会信任你,信任是变现的基础。小超老师说,金融类的粉丝至少需要关注半年以上才会形成信任感(毕竟和钱有关),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
金融企业是否应该做自媒体?
不应该!
服务号还有一些用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发送消息,推广活动,增加用户黏性。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主要意义是知道这个平台还活着,我的钱还在。这是必须做的。
而订阅号则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你很难输出内容。原因如下:
(1)你每句话都代表着公司
因此你需要谨慎选择字句,内容受到很大限制。用户也有矛盾心理,他们认为你是代表公司的,觉得你不会客观。
-
小编时刻想着:“我这样说会不会对公司产生不好的影响呢?”
-
用户时刻想着:“你说的靠谱吗?是不是在吹捧公司?”
(2)尴尬的处境
解决方法是孵化或投资第三方账号。
中国最缺乏的是第三方理财师。第三方具有客观性,便于输出优质内容,观众喜欢。
小超老师私下告诉我:“金融八卦女据说就是91金融做的。”(金融八卦女最近刚刚完成千万级别的融资,是一宗交易)
垂直自媒体和面向大众自媒体哪个更容易?
当然是垂直自媒体更容易!
垂直自媒体的用户更具体,资源更集中。而且行业内的人都有关系网,说不定你写一篇爆文,整个行业的人都会认识你。
面向大众意味着分散。大众是谁?大众是所有人,也是用户画像中最不靠谱的。当你面向所有人时,很难找到方向,也很难找到发力点。粉丝减少了,你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
方向太多=没有方向
-
机会无处不在=抓不住机会
实际上,这与产品类似,许多产品最初都会选择一个非常具体的切入点,然后逐步扩张。比如陌陌,最初从约炮开始,然后发展成为陌生人社交(开个玩笑)。
金融这个垂直领域还有机会吗?
当然有!
因为能提供优质内容的人真的不多(小超老师深深地教育了我,看来我的审美还有待提高,我以为这样的人很多)。
很多银行和基金的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很高,但是他们写出的东西不适合粉丝阅读,还是那些服务大客户的内容,因此无法实现规模化。
只要能输出优质内容,就有机会成功。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人。
未来一年自媒体的趋势
- 自媒体数量会减少
只有具有商业价值的自媒体才能生存下来,其他的水号和营销号都活不下去,因为它们缺乏商业价值。没人愿意在营销号上投放广告了。
- 个人将变成工作室
单打独斗已经不行了,自媒体需要运营、技术和美工(还需要像小超老师这样的大拿来运筹帷幄)。
- 自媒体越来越分散
粉丝越来越分散,微信的去中心化趋势显现出来。每个人都需要不同的朋友和闺蜜来陪伴。
金龙的两点建议
- 投资个人自媒体
如果有足够的资源和合适的人,可以考虑孵化一个第三方自媒体;如果有足够的资源但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投资一些有潜力的自媒体,进行布局;如果两者都没有,只想通过投放合作来获取流量,那就重点投放个人自媒体。
- 为品牌赋能
品牌势能是一种可交换的资源。
在与个人自媒体合作时,首要考虑的不是利润,而是粉丝的接受度,毕竟建立信任感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不能因为一个不好的广告破坏了信任。
这时,与有趣的品牌合作是首选。拥有势能的品牌,粉丝接受度高,媒体也借势而起,三方共赢。
与其将所有预算投入渠道,不如考虑提升品牌势能。势能是可持续的长期资源,它会直接影响渠道的转化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