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大人别出声”死而复活引发的思考
5月25日晚,一家名为“大人别出声”的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名为《一个叫大人别出声的公众号在今天死掉了》的文章,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运营者透露,由于四个月来没有接到广告投放,导致公众号难以继续运营下去。然而,这篇文章刷屏后,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反转。大量用户转发了这篇文章,使得“大人别出声”意外地被更多人关注。一些行业用户向运营者提供了品牌合作机会,还有人表示可以介绍投资者进行融资。大家都不希望这个优质内容账号消失。
总的来说,“大人别出声”公众号经历了一次死而复活。然而,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了品牌方的广告投放需求一直存在。无论如何,一个所谓的“大号”连续四个月接不到合适的广告,这种情况极为反常且可疑。
业内也有媒体开始对“大人别出声”进行深入调查。关注内容行业的媒体刺猬公社发表了一篇名为《大人别出声,因为会说谎》的文章,揭示了“大人别出声”对外声称的粉丝数量与真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
刺猬公社还发现,“大人别出声”这个公众号与其他一些著名公众号如“青年大院”、“今夜九零后”等存在一定关联。今年1月,公众号“青年大院”因一篇关于澳洲大火的文章而饱受争议,随后被微信阶梯处罚,而“今夜九零后”也因内容争议被微信封禁。
简单来说,一些人开始质疑“大人别出声”之所以无法卖出广告,是因为刷数据;还有人认为“大人别出声”的内容只是一碗毒鸡汤;甚至有人怀疑刷屏的推文只是一场营销活动,但“大人别出声”的团队否认了这一点。
刷数据不仅是公众号的潜规则,更是整个互联网的通病。根据腾讯防水墙的数据显示,互联网上有15%的流量是虚假流量,也就是说平均有15%的品牌方营销预算被黑灰产薅走。然而,“大人别出声”所反映出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个,而是关于“新媒体”的问题。
新媒体的核心在于内容,但显然不仅仅是内容而已。如果一个团队的目标仅仅是创作他们认为好的内容,那么就没有必要全职进行“内容创业”,也不需要过分在意各项数据。然而,如果希望创作的内容得到商业认可,那么就涉及到商务、运营等一系列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这门“内容生意”失败。
我们认为,即使“大人别出声”所宣称的200万关注数是真实的,但落到连续四个月没有接到广告的地步,只能说明该团队没有建立完整的业务闭环,存在明显的商务短板。对“内容商业”的错误理解导致他们的“资金链断裂”,这件事并不值得太多同情和遗憾,毕竟市场是公平的。
我们之前曾经分析过,公众号在经历短视频的冲击后,大众将会将“杀时间”的内容从文字媒体转移到视频媒体上。未来,图文为主的公众号将更加注重内容质量,而不仅仅是流量。公众号将走向精英化和深度化。
这个变化过程也带来了对公众号商业评价标准的变化。我们曾用“从报纸转变为杂志”的比喻来描述这个变化。这意味着公众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扭转“唯数据论”的现实,单一公众号所覆盖的圈层将更加精准,公众号所呈现的品牌价值、IP价值和圈层价值(而不仅仅是流量价值)将更加突出。
今年3月10日,微信公众号开始全面推广“付费阅读”功能。起初,我们对这一功能并不看好,但最近我们的态度有所转变。对于一些能够打造出一定“品牌价值”的公众号自媒体而言,内容商业模式确实可以从传统的“广告式”2B转变为“付费阅读”式的2C,甚至可以像杂志一样实行双端收费。当然,前提是内容需要具有一定的用户需求和稀缺性。
总之,我们认为具有“稀缺性”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作者型的内容,通常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或原创观点分析。第二类是团队型的内容,通常来自大型新闻媒体,背后有一套完整的内容产品方法论和作业流程。无论是个人化还是规模化,都能打造出具有“稀缺性”的内容。然而,有些内容看上去很厉害,但实际上并不具备“稀缺性”。我们认为,抓住渠道红利、抓住认知红利或者仅仅是资料整合类的内容都属于这种情况。
总而言之,互联网内容领域和公众号内容生态正在经历转型期。与其他观察者不同,我们认为这种转型对认真的创作者是友好的,也是令人欣喜的。而一些自媒体是注定要被淘汰的。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