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资的逻辑及应用场景
挺多业务的逻辑是,先留资,再转化。
首先从「留资」的核心逻辑谈起,什么业务场景下会用到,原因是什么。
这是典型的传统行业的做法,虽然不新鲜,但利用互联网这个信息渠道,提升了效率。
以前的留资方式包括通过百度搜索到官网以及线下地推,都是为了获取用户的联系方式。
这里主要讨论当前的形式,常见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提供优质内容,用户可以免费获取PDF,但需要先留下联系方式,之后进行电销;
第二种是通过直播或短视频销售低价爆品,将用户留资并引导他们进入社群再进行转化。
之前很少思考留资背后的逻辑以及适用的场景。最近在讨论一个案例时,顺藤摸瓜地进行了思考。
留资的原因主要有3个:
-
当下不是消费场景,用户不可能立即购买;
-
用户对商家缺乏了解,信任度不够;
-
非冲动消费品,做出购买决策需要时间。
例如,购买房屋需要花费几百万,一般需要花1-2个月时间看房;给孩子报名培训班,通常需要先试听一下;加入私董会需要支付几万块钱,但在此之前,往往需要先进入群体感受一下人脉圈子……
总结起来,留资的方式更适用于重要决策和高客单价的产品。
除此之外,从执行层面来看,留资这种做法符合流量转化的方式。
我认为与互联网相比,传统行业在几个方面的思考和做事方式更为先进,比如以用户为中心和流量思维。
流量思维的核心是关注流量转化,提升每一步的转化率。
例如,从大范围的流量中如何筛选出目标用户,再进一步将其转化为更小范围的流量。私域转化就是这样的逻辑,先让用户购买1元的课程,然后在进群后再想办法卖给他们1999元的高级课程。
除此之外,非技术人员认为很神秘的推荐算法,粗略地说也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只是用大池子和小池子的比喻并不太准确,更像是爬楼梯。
你必须先自己努力爬,且具备爬上去的能力。
在爬楼的过程中,算法会觉得你很出色,爬得很快,然后会给予更多的推荐。如果你一下子从1楼爬到了3楼,那算法会用更大的力量推动你。如此反复,你就会爬得越来越高。
这里的楼层代表着流量。爬得越高,流量就越多。
但是残酷的是,如果给了你流量,却发现你接不住。视频内容都没有看完,完播和互动都很差,直播的停留时长和点赞量很低,那就很遗憾了,就没有下一次机会了。
有点偏离主题了,想表达的是,很多现象的底层都是流量转化。
留资就是建立了这个转化的步骤,就像是从起点到终点的桥梁,承接上下游。它易于实施,也易于监测效果。
这类业务的核心逻辑是:推广→留资→成交→履约。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留资,就无法监测问题和转化情况,无法定位或归因问题,也无法发扬光大做得好的方面。
例如:
A和B两种推广方案,到底哪个更好,接下来该使用哪个,很难评判;
遇到成交量下降的问题,但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如果没有了解问题所在,又如何解决呢?
留资的本质是在中间增加了一个转化的环节。
它不仅仅是流量的衔接,还包括信息的收集、提供给用户的服务以及建立信任的渠道。
如何应用这个转化逻辑呢?
首先,要考虑自己的业务特点。
例如,本文提到的重要决策、高客单价,缺少信任基础以及决策周期较长的业务,如果直接从推广到交易,步子迈得太大,粒度太粗。
其次,要考虑现有的转化漏斗。
如果你不知道为什么增长乏力,可以在核心链条中增加一个环节,试着收集一些信息或增加一步服务,也许会有所收获。
以上就是全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