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部为什么做不好品牌?
这篇文章以市场部为出发点,客观分析了市场部无法有效进行品牌建设的原因。文章首先探讨了品牌的定义和衡量问题,指出品牌力很难通过定量方式进行评估,因为品牌力不仅包括曝光量和好感度等可量化指标,还涉及到艺术和模糊的部分。虽然过去有人试图将品牌价值分解为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等维度,但这种划分并没有实际指导意义,因为这些维度的衡量方法并不明确。文章指出,市场部更关注传播层面的动作,但这些动作往往只是为了节省传播成本,而不是形成长期的品牌力。市场部并不能解决品牌资产问题,因为品牌资产问题需要企业的高层领导亲自关注,而市场部的考核指标导致其行动短期化。此外,文章还提到市场部在选择代言人时更注重其带货能力,而不是与品牌调性的匹配程度。最后,文章指出品牌传播创意的同质化问题,以及市场部与广告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
在今年iphone14发布后,文章注意到二级市场的iPhone价格出现倒挂趋势,然而iPhone的需求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反而逆势增长,而小米等品牌则受到重创,营收下滑明显。文章提出了对苹果和小米之间差异的思考。尽管今年的iPhone14新品并不惊艳,甚至可以说平庸,但苹果仍然能够不受行业周期的影响,而小米却只能随波逐流。文章认为这是因为品牌力的影响。从全球手机出货量和苹果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来看,苹果和小米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文章呼吁我们不容忽视品牌力的影响。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品牌方经常问我一个问题:如何衡量企业的品牌力?要衡量品牌力,必须从与消费者关系最密切的指标入手,因为品牌的目标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来认同品牌。经过比较多种指标后,我发现,衡量品牌力最好的指标应该是企业对价格的控制,也可以称之为“定价权”。价格是商业活动的最终决定因素,企业能否掌握价格、占据价格高地、获取溢价,反映了企业整体品牌力的体现。当然,品牌力与产品、研发、渠道、供应链等方面都密切相关,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体现,而这些并不是靠创意广告或创意营销能够塑造的。以iPhone和小米为例,一部iPhone可以以超过八千的价格畅销,这表明苹果对价格有很强的控制能力;相比之下,一部小米手机价格上涨到五千以上,大量目标用户可能会选择其他更友好的品牌,在库存压力下最终可能只能通过降价促销来吸引用户,这意味着企业对产品价格的控制能力不强,在与用户的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对企业而言,真正的品牌力在于能够主动吸引流量,而不是通过降价来吸引流量。价格的变化应该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而不是短期市场波动。也就是说,价格的弹性越小,品牌力越强;价格的弹性越大,品牌力越弱。需要注意的是,我所说的“定价权”是指价格的弹性,而不是价格带。价格带往往是品牌市场战略选择的结果,但并不意味着价格带越低,品牌价值就越小。例如,3元的可口可乐显然比6元的元气森林更具品牌力,但可口可乐在3元价格带中已经是市场的王者,通过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和供应链优势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只是对消费者而言,产品价格非常稳定。品牌就是用户能够稳定购买产品或服务体验的一种保证,无需担心质量波动,而稳定的商品价格能够给用户带来稳定的投入产出比。然而,企业拥有定价权也意味着既有稳定定价的能力,又能根据自身战略进行涨价或降价。涨价能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并保持一定规模的用户黏性,实现盈利能力的增长;降价能够挤压竞争对手,并且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可供操作,实现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从而实现长期增长。强大的价格控制能力实际上意味着用户需求的刚性,而需求的刚性与产品是否属于刚需无关,这意味着品牌已经创造出稀缺性,即强大的品牌力。品牌力反映在企业对价格的控制上,通过“价格”将品牌力转化为市场增量,实现品牌价值的长期转化和统一。然而从实际操作和管理角度来看,正因为“定价权”已经超出了市场部门的职责范围,涉及到了企业整体运营和管理,很多企业的市场部门实际上不懂如何建立品牌,或者难以进行企业品牌建设的顶层思考,每天只是迷失在传播策划和执行中。## 促销应该是一种市场战术,而不是一种日常策略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直反对频繁降价促销,因为这会使品牌失去对产品价格的控制,导致用户对品牌的不信任,甚至认为原价购买的用户是“韭菜”。例如,各大电商平台经常推出购物节,从双十一、618到各种新势力周、919,几乎每个月都有几场电商大促,使商品价格周期性波动。平台频繁造节已经冲击了品牌的定价权,平台通过流量来迫使品牌参与让利,这明显侵蚀了品牌价值。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商家已经在尝试抵制价格波动,而大牌奢侈品根本不参与降价促销。此外,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频繁的购物节降价促销,消费者也会压缩平时的消费需求,等到购物节时才释放。我们之前在其他文章中讨论过购物节营销,最终的结果是促销优惠变成了常态,每一天都是购物节,反而增加了消费者的信息成本和品牌及平台的运营成本。因此,购物节营销实际上是阶段性和周期性的产物,一旦常态化,就会失去其本身的价值。未来,我认为购物节可能会回归到“造大节、少造节”的模式中,我有机会会单独写一篇文章探讨这个话题。如果说购物节背后是强大的平台力量,品牌很难获得优势谈判地位,那么直播带货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近一两年来,一些品牌与头部主播之间发生了摩擦,比如欧莱雅与李佳琦,围绕最低价展开商业口水战,原因也在于定价权是品牌力的表现,一旦品牌失去对价格的控制,品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处处被动,离坠落不远了,而品牌的衰落也会损害平台生态。因此,今年以来,品牌和平台开始引导和投入商家自己直播,共同实现品牌对价格的控制。总而言之,我认为价格是品牌的生命线,频繁降价促销不应成为品牌营销的日常行为,价格控制问题也是品牌与经销商、品牌与平台、品牌与渠道之间最重要的矛盾之一。降价促销需要明确的企业市场需求,比如为了新品快速覆盖用户,或者是库存积压需要快速清理,又或者是为了挤压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份额......总之,降价促销是一种危险的武器,需要有充分的理由和策略来使用,而不是滥用作为日常操作。
在激烈的流量和带货竞争中,许多品牌面临着产品价格难以维持的困境,导致用户对其价值感不断下降,最终被称为“白牌”。当然,定价权不仅涉及到营销本身,还需要技术研发、渠道、供应链等多个方面的支持。然而,我们在现实中发现许多促销策略只是权宜之计,实际上对品牌建设没有帮助,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品牌实力。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