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1的运营转化方法论分享
奶茶的职业成就与方法论
我叫奶茶,我的职业战绩包括三次成功将团队从零到一,实现销售转化;操盘的项目营收超过亿;管理过一千人的兼职团队,并从零开始搭建了一个由四十人组成的团队。最近我有时间整理了自己的方法论,并希望能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们有所帮助。
行动思路
-
什么是从零到一
-
为什么我选择从事运营转化
-
实现成功运营转化的前提是什么
提示:销售转化的小技巧
让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从零到一。从零到一并不意味着公司没有任何资源,而是指公司给予了一些资源,但这些资源与当前需求不匹配,需要依靠你的能力扭转局面,实现项目从最小可行产品(MVP)到规模化自动化运作的转变。
最近我与一位宝玩的高管交谈时,谈到了我的经历,他感叹地说:“你为什么总是做那些从零到一的事情呢?” 他的话中透露出从零到一的艰辛。仔细想想,操盘手在从零到一的项目中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
首先,需要有顶层的思路设计,明确你从零到一的初级目标和终极目标。
-
其次,需要在MVP测试中确定方向和速度。公司会为你提供做MVP所需的资源和可容纳的时间。
-
接下来,需要考察测试后是否具备规模化效应,能否复制,并降低边际成本。
-
此外,团队的能力是否跟得上变化,是否选拔并培养一支能够打赢战斗的团队。
-
最后,操盘手是否具备足够的体力、心力和自驱力,来推动整个业务的增长。
总结起来,操盘从零到一的项目既需要关注整个项目的全流程和过程节点控制,又需要提升团队整体能力。这是一项需要足够体力和心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举个例子,当我在长投学堂负责理财项目时,公司本身没有续费业务。为了实现销售转化,公司希望利用现有的服务人员转型做销售。我的资源就是这些已有的基础服务人员。至于如何转型,如何实施,这是我需要设计的一系列事情。
我的性格比较慢热,也不喜欢面对面销售。我思考:如果我能在背后触达用户并实现转化,这对我来说更合适。运营这个词引起了我的兴趣,机缘巧合之下,我踏上了运营之路,在屏幕背后操纵人性,促使人们下单。当时我发现运营工作更符合我的特点。
当时我遇到了长投学堂,我特别喜欢这家公司的文化,也碰巧遇到了我感兴趣的工作。就像捕捉到了救命稻草一样,我每天都没日没夜地工作,周五也不休息,手机收到信息我基本上能秒回。当时我心里想着一句鸡汤:“只有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能取得不亚于任何人的成绩。”我一直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最终获得了公司的现金奖励、期权和年度优秀员工的认可。当然,这也付出了一些代价,比如没有时间谈恋爱,分手了。
那么为什么我的数据一次次攀升呢?为什么我的转化率每次都很高呢?首先,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团队的凝聚力。
当时我召集了一群认同公司理念和价值观的团队成员。他们都自发地迭代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而我带领的团队要求节节攀升,每个新一期必须比上一期有所进步,这一点在数据上也有体现,我们确实取得了一些小成绩,每一期的数据都有所提升。
其次,深入人心的服务和销售手段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让我们先谈谈什么是优质的服务。你认为只要你把自己的全部都给了用户,就算是优质的服务吗?我认为不是。优质的服务应该围绕用户需求展开,倾听用户的声音,了解用户想要什么,看看我们是否有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比如,如果用户想要延长学习时间、增加课程内容,我们能做到吗?如果可以而成本不高,当然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对于一些无理要求,比如要求课程的逐字稿或音频,由于版权问题,我们可以拒绝。
此外,在了解用户需求时,用户调研也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了解用户的主要目的,我们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不能,我们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来满足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以用户为中心。
再举个例子,为了给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我们有些偏远地区的学员不会使用电脑,甚至不知道如何复制和粘贴。我们的团队成员会花两个小时的时间帮助这些学员解答问题,甚至远程操作他们的电脑。这样深入人心的服务,怎么能不让用户爱上我们呢?雷军说过:“做个让人感动、价格合理的好产品。”这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如果我们的课程本身没有太多亮点,难道感动人心的服务就不能解决问题吗?
接下来,让我们来谈谈销售。销售有几种形式,包括一对一销售、群转销售、电销和线下开拓。
其中,电销的优势是成单速度快,只需要2-3次电话即可获得一个客户,并能直接解决客户的疑虑。但电销对销售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而且90后和95后对电销持抵触态度,因此招聘人员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而线下开拓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建立信任关系,但一对一成本较高。
群转销售的优势是可以通过杠杆作用转化一批人,效率高。但需要具备较强的控群能力。
我曾经经历过电销和群转销售,作为一个老社群人,我更推崇社群运营的方法。社群运营的本质是通过服务来促使销售,也就是通过模型搭建、建立信任、挖掘需求和产生兴趣来引导购买。
以上就是我想分享的内容,也是我多年来多次取得成绩的底层方法论。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