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长型社群的崛起与发展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在知识层面上的关注和投资,寻找自身的价值。这种趋势促使了大量学习成长型社区的兴起和发展。
2016年,你一定见过朋友圈里的微信好友晒写作习练的消息,宣告加入了某个写作学习群;你也一定见过一些人定期发布成长感悟,可能是参加了某个成长群,表达自己正在蜕变。而我们相信,你自己也加入了很多类似的社群,可能正在自律学习、努力成长、寻找自我价值。是的,这一年,我们展现了空前的学习热情,我们迫切渴望自我成长,我们见证了学习成长型社群的大爆发。学习成长型社群是当下社群热潮中的一种社群,由一群具有相同气质和目标的人组成,通过共同学习和共同成长来实现。
学习成长型社群之所以在2016年有如此大的爆发,原因有很多。首先,从时代背景来看,在经济层面,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物质繁荣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关注“软自我”和“精神自我”,愿意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团体。在社会层面,随着2亿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人们意识觉醒和理性崇拜也随之而来。他们更有思考力,更理性,渴望通过知识和理性学习来提升自我。在商业层面,经济的发展和中产阶级的兴起,对知识性消费品的需求增加,这就是所谓的消费升级。在消费升级浪潮中,人们对与自我成长有关的知识、技能、精神学习热情高涨。特别是女性觉醒所带来的自我提升需求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在政策层面,政府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引发了创业潮,到2016年已经非常普遍。社群创业门槛低,因此成为怀有创业梦想、追求自我价值的创业者的首选之路。与此同时,由创业热带来的创业学习型社群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其次,从社会个体的角度来看,在经济发展、中产阶级兴起、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们自然会迸发出对知识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强烈需求。怀着这种渴望,他们疯狂地加入各种知识技能学习和自我成长相关的社群,希望能够学到知识、提升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与此同时,快节奏的发展、强烈的进取欲、信息过载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安和焦虑。为了对抗焦虑、寻找自我存在感,人们通过学习来对抗焦虑,通过组织来对抗空虚,寻求陪伴、共同学习和成长。
最后,从社群创业者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商业嗅觉最敏锐的人群。在有利的时代背景和个体状态下,社群创业者往往会迅速应变,满足需求,组建社群。其中,有两种类型的社群创业最为普遍。第一种是带有学习成长基因的自媒体社群,比如吴晓波书友会、趁早社群、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等。这些社群先有自媒体,然后再有自己的社群。2016年以来,整个互联网包括内容创业都面临着流量难、变现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一些具有学习成长特点的自媒体率先组建了社群,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学习成长型社群的爆发推波助澜。第二种是个人IP的社群,2016年很多个人IP的KOL也通过组建学习型社群开始了创业。这些个人IP或KOL起初是以个人性质的知识、行动和意见出现,后来有了追随者,进而开始组建社群,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并实现一定的变现目标。例如秋叶PPT、彭小六社群、剽悍一只猫等。在以上种种力量的推动下,2016年学习成长型社群迎来了大爆发,这种爆发可以从你的朋友圈和微信群中真切地感受到。
尽管学习成长型社群的核心价值是提高成员的技能水平和知识素养,但每个社群在具体定位、人员构成和组织运营上都有各自的特色。根据不同的形态,我们将学习成长型社群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自我成长类社群,它满足个人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提高知识素养的需求,通过社群的力量增加学习积极性。这类社群通常从某项具体的技能入手组建,比如李笑来社群的共同写作、行动派社群的协作创新、秋叶社群的PPT制作、ScalersTalk社群的英语学习等。这些社群强调学习过程比学习成果更重要,注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大家在学习中发现不同的自我。社群成员之间的协作和互动比较密切,可以共同行动以实现目标。例如Better Me社群以“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为理念,通过连续打卡升级的方式,让成员在小组内相互陪伴和监督,成为更好的自己。好报写作社群将写作视为一种心灵禅修,让大家在写作中认识到不同的自我。
学习成长型社群的运营策略
学习成长型社群的运营策略是为了满足成员的相互陪伴、相互监督和抵御知识焦虑和内心孤独的需求。这类社群有以下几个普遍的运营策略。
-
重视塑造价值观:学习成长型社群重视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包括兴趣和视野的拓展以及知识素养的提升,旨在实现个人更多的可能性。因此,这类社群特别注重塑造价值观,以吸引符合调性的成员,并展示学习型社群对成员带来的独特影响。例如,吴晓波书友会强调的价值观是“认可商业之美,崇尚自我奋斗,乐意奉献、共享,反对屌丝经济”,这符合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的需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建立的读书社群知更社区倡导的“过一种深刻的生活”,也抓住了人们不断攀升的精神需求和对智性生活的向往。
-
构建去中心化组织,强调自主学习:学习成长型社群弱化“老师授课,学生听讲”的中心化模式,注重社群中每个成员的自主学习和高度参与。例如,碳9学社倡导“三没模式”,即没教师、没教材、没参考书,鼓励成员自己去寻找和学习。在社群建立后,如果有成员对本期课程主题有研究和认知,就会分享自己读过的书,以书单接龙的方式向大家推荐。此外,碳9学社还将成员分为小组,并选出组长,由组长协调,小组自组织各种学习活动。
-
设置严格的入群门槛: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同的人在学习能力上也会有差异。为了确保学习过程的高质量和高参与度,设置严格的入群门槛非常重要。除了普遍的会员费外,许多学习成长型社群还会要求书面申请、面试或提交能够证明能力的作业等。这样可以筛选出对学习有真正热情和能力的成员,提高社群的学习氛围和效果。
以上是学习成长型社群的普遍运营策略,这些策略能够满足成员的需求,促进学习和成长。
李笑来的共同成长社群要求申请者满足以下条件:微博粉丝数量超过1万人,微信公号粉丝超过2万人,并且拥有2000人的线上群。而芝士会则要求申请者支付89元入会费,并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表。申请者还需要通过两轮电话面试才能正式加入社群,其严格程度不亚于应聘一份工作。
建立特殊的社群仪式对于学习成长型社群来说是必要的。这些仪式可以帮助成员获得对成长的心理认知,以及陪伴感和归属感。社群仪式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每天固定时间的打卡、爆照、分享,也可以是构思社群口号、周边,或者是特定参与方式的社群活动。例如,荔枝汇在举办线下沙龙时要求社群成员按照沙龙主题进行装扮,秋叶PPT则要求成员在进群后完成自我介绍、曝私房照、发入群红包三个步骤。
构筑详细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对于学习成长型社群来说至关重要。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和鼓励可以帮助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和淘汰机制主要建立在成员的签到、打卡、发言、讨论、分享等行为数据上。例如,在运营学习类社群运营研究社内,当社群的签到率低于45%时,管理员会清退每月签到少于十五天的用户,然后招募新用户,以保持社群的活跃度。
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相结合是学习成长型社群的一个重要特点。虽然日常学习任务大部分是通过线上渠道进行,但线下活动的社交属性能够更好地实现社群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共同成长、抵御焦虑和孤独。因此,大部分学习成长型社群都会将社群关系落地到线下,让成员真正地面对面交流。此外,许多学习成长型社群还会根据地域建立城市分舵,方便成员进行线下交流。例如,芝士会成立了6个城市分舵,任何一个成员到达分舵城市,都可以联系舵主进行接待。他们甚至还成立了一支游学团队,以分舵所在城市设计路线,一起探索世界的美景。
学习成长型社群的商业模式与其他社群基本相同,但在具体的变现方式上有所不同。学习成长型社群主要从知识价值的层面切入。其中,会员费是最基本的变现方式,可以体现为社群门槛的入会费、学习培训费用或参加活动费用。知识变现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通过提供优质内容来吸引成员,并直接变现。社群电商是另一种重要的变现途径,由于学习成长型社群的价值观具有感召力,成员粘性强,很容易转化为电商的客户。此外,广告推广和投资与IP孵化也是学习成长型社群的商业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成长型社群的未来发展趋势
学习成长型社群正在迅速发展,除了社群本身的推动作用外,它还与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消费升级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可以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两个基本的猜测。
首先,学习成长型社群将呈现出“大的越大,小的越多”的局面。所谓“大的越大”,指的是已经成熟且具有影响力的社群,例如吴晓波书友会、混沌研习社等等。在未来,这些社群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大型知名社群。随着各类社群的涌现,流量难题将不再是一个问题。真正具备提供价值和输出服务能力的成熟社群,才能吸引中产阶级和追求学习成长的人群。同时,社群变现也将集中在这些大型社群中,它们的商业模式将更加标准化和成熟。知识型大IP将快速发展成为社群,知识变现将通过社群来实现。例如,由马东和《奇葩说》明星辩手们共同推出的《好好说话》单日销售额达到555万元。另一个典型例子是之前提到的“得到”专栏,它已经开通了学习小组功能,正在朝着社群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社群工具的地位将更加凸显,围绕学习型社群将会出现一两款专有工具或平台。2016年,市面上出现了一系列围绕学习、培训、微课和直播的社群相关软件,但没有一个具有统一权威地位的工具平台。电商创业有淘宝,内容创业有公众号,但社群创业却没有类似的工具平台。这导致学习成长型社群在形态和规模上都比较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氛围。平台和B端服务一直相互促进。目前的社群工具主要从微课和分享入手,虽然在社群关系承载、社群运营和社群管理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学习成长型社群的持续发展,将需要一款独立的社群工具来满足需求。
本文基于对上百个优秀社群的深入访谈,对2016年爆发的学习成长型社群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预测。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对社群创始人、社群运营者和自媒体人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