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出一批种子用户
如何吸引种子用户
新产品或未上线产品的第一批用户被称为"种子"用户。种子用户对于产品的反馈和建议至关重要,因此在吸引种子用户时,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一个合格的种子用户具备以下特点:真实需求、能够裂变、勇于尝鲜。裂变能力代表用户能够积极向他人推荐和传播新产品,这对于产品的传播速度和吸引新用户至关重要。而勇于尝鲜则代表种子用户能够快速信任新产品并积极尝试新功能和服务。选择这样的种子用户能够为产品带来更多的用户和增加产品的知名度。
用社群培养种子用户
在培养种子用户的过程中,利用社群的形式是最佳的解决方案。社群具有以下核心优势:及时反馈、情感传递和庞大的社交链。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的社群,可以快速收集用户反馈并迅速作出反应,解决问题。社群可以传递产品的合理性和解决问题的使命,增加用户对产品的粘度。此外,社群可以形成大规模的传播效应和更快捷的分享功能,是当前最好的培养种子用户的方式。
如何找到种子用户
项目基本情况和种子用户画像
本项目是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求职网站,主要面向灵活用工市场和蓝领求职。目标用户基本年龄在35岁以下,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地域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广东,以女性为主。为了提高招聘效率,我打造了一个专门面向低学历和无学历者的招聘网站。在产品设计上,借鉴了BOSS直聘和58同城的招聘模块,并结合年轻人和互联网化的风格。
广撒网,精细渠道,全面细分
产品打造完成后,我们需要找到种子用户。由于经费有限,我们选择通过线上免费发帖的方式进行用户引流。初步筛选了以下几个渠道:微博、百度贴吧、豆瓣和简书。选择渠道的主要原则是用户数量多、有细分、门槛低。根据用户数量,我们优先选择微博作为主要引流渠道,微博具有较高的用户质量和活跃度。百度贴吧用户虽然杂乱无章,但具有较强的网感,容易吸引用户加入群聊。豆瓣和简书的用户质量也较高,尤其豆瓣的小组流量可以挖掘到真实的用户群体。选择这些渠道可以全面细分用户,并提高引流效果。
引流求职者的方法
我们以“引流求职者”人群为例,可以通过微博、贴吧等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吸引用户关注我们的账号和帖子。这是第一步,需要广泛使用各种渠道。接下来,需要在每个渠道中进行细分和占领。例如,在微博中,可以选择“深圳招聘”超话,并进一步细分超话,如“深圳XX区”的超话,以覆盖不同地区的用户。贴吧、豆瓣等平台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细分关键词,以覆盖目标用户。例如,如果我们想吸引60岁以下的深圳女性用户,可以创建“50岁的深圳女性”等细分关键词,以全面覆盖用户。
精细挑选渠道
在进行全网引流时,我们必须提前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渠道都适合我们”。每个渠道的引流效果都是有限的,因此,在尝试的过程中,迅速筛选出哪些渠道适合我们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降低试错成本,专注于做好少数几个有效果的渠道,这样才是最明智的选择。选择容易的目标,而不是困难的目标。
低成本的引流方法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选择微博、贴吧等平台作为引流渠道?其实,无论选择哪个平台,引流的过程都是在做内容营销。只有你的内容对目标用户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实现引流的目的。这几个平台的内容展示形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发帖”。在微博上,你只需要编辑140字就可以发布;在贴吧上,你只需要一个标题和不限字数的正文即可,标题的字数上限也只有60个字。尽可能使用更少的字数,代表着付出的成本更低,而且你可以快速尝试多种内容的引流效果。不像是微信公众号或其他内容平台,需要排版打磨才能发布上千字的文章。
复制社群标准化流程,打造流量型社群矩阵
通过上述渠道,在一周的时间内,我成功吸引了近200名求职者用户,最高一周的流量达到了500名用户。接下来,我们需要将这些用户引导到微信社群中,为社交裂变做准备。在这个阶段,有两个核心工作:细化流程和复制流量。
-
细化流程:社群SOP流程,将时间作为横向轴,人数作为纵向轴。所谓社群SOP,指的是我们的运营人员,在社群运营过程中的标准作业程序。它以统一的格式描述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建议使用Excel表格),用于指导和规范运营人员的日常工作。社群SOP的精髓是将每个社群的细节进行量化,例如,在某个程序中,SOP可以对关键控制点进行细化和量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SOP的核心是符合我们做社群的初心并可执行,不能流于形式,但是需要有一定的规范。以社群建立的那一天为起点,将每天的社群日程安排好,确保每天都有具体的任务。以增长的人数为纵向轴,设定每个阶段要达到的目标,例如当群内人数达到50人时,我们需要让大家关注公众号等。
-
复制流量:将社群打造成标准化的流程,批量执行重复的过程。要打造流量型的社群矩阵,需要长时间的执行,反复执行,并不断反馈和改进自己的SOP,才能获得最终想要的效果。因为做一个社群是新鲜的,但是要重复做多个社群,这个过程可能会让人感到厌倦,容易失去对社群的热情,很难保持初心。因此,希望所有的社群运营人员和有意做社群的人,要有心理准备,不忘初心,才能取得社群的成功。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