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高级运营:快速低成本用户增长策略
今天的讨论主题是“快速低成本”,对我来说,这意味着精确和有效。我们将分享许多与“精确化”和“渠道转化率”相关的内容。
现在我已经养成了一个思维习惯,当接触到一个项目时,我会关注三个方面:项目的整体目标是什么?在项目过程中如何控制进展?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结果?根据我们过去的项目经验,我总结出了三个要点:设定目标,追踪进展,取得结果。这些要点不仅适用于眼前的工作,也是管理团队和公司所需的基本功。今天我们将延伸这些要点进行讨论。首先,设定目标,然后探讨如何控制进展,最后是如何评判结果。所有这些都围绕着“吸引新用户”展开。运营工作实际上可以分为“吸引新用户”、“保留用户”和“提升活跃度”三个方面,今天我们将更多地讨论“吸引新用户”的内容。另外,我们在设定整体目标的过程中,我个人会提到三个驱动因素(在滴滴工作时更常讨论):数据驱动、产品驱动和体验驱动(通过数据发现,通过提供良好体验,渠道转化率会明显提高)。今天的主题是“快速低成本”,对我来说,这意味着精确和有效。我们还将分享许多与“精确化”和“渠道转化率”相关的内容。
结果目标
让我们从目标开始谈起。在设定目标时,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维度:①用户数量。不论是吸引新用户还是提升活跃老用户,最终都是要考虑业务规模,即你的业务能够吸引多少用户。②活跃度。指的是业务带来的用户活跃度,可以是日订单数、周订单数或者月订单数。对于APP而言,就是日活跃用户数(DAU),用户活跃度指标构成了整个运营活动的核心指标。③成本。我们可以追求规模,但成本如何控制呢?成本直接取决于规模,取决于你的老板或投资人给出的指标。因此,整体规模成本中存在着单个成本。
过程指标
在设定了结果目标之后,我们可以推导出相应的过程指标。我结合在滴滴做过的一个项目来解释一下。①围绕“订单”展开。②订单由乘客和司机共同承担。乘客发单,司机接单,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个效率指标,即接单和发单之间的效率。③进一步细分乘客,有新乘客和老乘客。每天都需要吸引新乘客和挽留老乘客。同样,司机也分为新司机和老司机。当乘客和司机区分为新与老之后,我们的效率指标就分为三类:派单、成单和完单。这三类指标正好构成了一个漏斗。乘客发单时,司机接单,形成了派单阶段的效率指标。派单的效率指标完成后,就是一天的成单,成单完成后,就是完单。这是最终乘客完成的指标。
产品各周期应重点关注的指标
在座的每个人所在的公司或从事的业务都处于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1.种子期产品。中国90%的APP都处于种子期,为什么呢?因为留存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很多公司都在关注留存率,但不知道你们是否重视?我认为留存率是种子期最重要的指标。在2015年,中国90%的APP在3个月后的留存率为0(即安装了APP,3个月后就会卸载,即使不卸载也不打开)。这导致了一个增长的瓶颈,留存率更多地需要在产品上下功夫,去打磨产品,考虑产品是否满足真正的需求,是否能满足核心需求。2.当你的APP留存率达到剩余的10%时,你进入了爆发期。在这个阶段,当留存率达到一定值后,需要关注一个指标,即拉新量。你需要不断地吸引新用户(此时留存率较高),你吸引进来的用户会留下来,成为你的忠实用户。这时你需要关注两个方面:拉新量所配合的渠道和拉新的场景。3.进入爆发期后,你需要提升用户活跃度,因为你会发现随着资源投入的增加,你会遇到瓶颈。即使你使用了所有的渠道,你的成本也会很高,单个业务成本无法支撑你继续前进。这时,你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平台期。在平台期,你需要关注一个指标,即活跃度。回过头来看,你的产品是一颗种子,慢慢地培养了一些用户,但其中有些活跃,有些不活跃。这时你应该回过头来打磨产品,增加一些促活功能,比如签到、抽奖、社群、活动,让用户在产品中产生裂变和增强活跃度。这样你的产品就会进入下一个爆发期。平台期的产品更多地去修正自身,提高活跃度。当活跃度提高时,产品就会开始裂变,当你看到裂变时,就进入了下一轮爆发期。裂变一句话来说就是好产品会自己吸引更多的用户。
MVP
对于创业型公司和成长型公司来说,MVP可以大大帮助你们(MVP是指在种子期之前以最小规模测试产品可行性)。在进行MVP之前,你需要先了解你的产品,了解你的用户是谁,你提供的是什么样的服务。接下来,你需要更好地为这些用户提供服务。实际上,MVP也是验证需求的最佳手段。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转化率?如何提高你的效果?在你投放产品或进行拉新的过程中,有哪些手段和渠道是没有效果的?如何提高效果?首先,需求是影响转化率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需求,转化率就无从谈起。当需求不是刚性需求或者不是可持续的低频需求时,数据自然会较低。其次,品牌因素对转化率有直接影响。用户对品牌的感知,尤其是与其他相关品牌的比较,与转化率密切相关。如果产品的客单价较高,品牌影响因素就更大。最后,场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以滴滴打车为例,为什么它能够取得成功?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场雨和一场雪之后,订单量涨了起来,而且不会下降。为什么呢?是因为雨和雪带来了更多的需求吗?场景的重要性在于,在等车的人群中,一位司机开车过来,每个人都打开车门,司机告诉大家:“抱歉,我的车已经被滴滴预约了,无法接你们。”这时候,大家都惊讶了,开始好奇滴滴是什么。与此同时,有一个人从写字楼里走了出来,拿着手机与司机简单交流后上了车,然后开走了。在这个场景下,口碑变得极其重要,它像刀子一样触动了所有人的心。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转化率会显著提高。很多公司在进行地推时纠结,为什么地推效果不好?为什么花了钱却没有看到效果?主要原因是在地推时,你在哪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解决了哪些人的需求?在我们之前的地推经验中,我们发现在街上随意派发传单是没有效果的。我们主要在三个点进行地推:1)地铁站出口的人群,他们正准备回家,我们给他们发传单,转化率可以达到2%~3%。2)公交站,人们正在等待公交车。公交站是一个可以停留的场所,这时候转化率可以达到10%,甚至20%。
小区门口
当我们想要提高转化率时,我们进行了一个小实验。我们停下一辆7座的小巴车在公交站或小区门口,然后有人下车进行地推活动,告诉人们我们是滴滴小巴,可以接送他们到地铁站,每人只需两块钱,可以随便坐。在这个场景下,转化率能够达到70%。这表明,场景直接影响转化率,取决于你与用户沟通的时机是否与用户需求的时机一致。如果不一致的话,就需要优化整个拉新的逻辑。另外,我们还发现在北京的一些自行车租车亭,一个同学带着一帮人去租车亭,告诉租车的人不要骑自行车了,因为骑自行车会很累,还要花钱,而坐小巴今天免费且不累。结果很多人就改坐小巴了,这也展示了非常高的转化率。
渠道
渠道分为线上和线下。线上渠道通常是通过搜索引擎精准定位用户,也可以通过线上广告平台如DSP、今日头条等来获取被动用户。线下渠道则是主动去寻找用户,常见的是在特定场景内寻找用户,也有一些被动的方式,比如户外广告。
用户教育
在我之前的推广工作中,转化率非常低。直到有一位同事跟我说了一句话,点醒了我。他问我,你的产品到底是什么?用户为什么要用你?用户为什么非要用你?这句话让我反思了我们所有的短信文案、图片和素材,发现其中没有给用户任何提示。我们做了一个很文艺的宣传册,但这句话实际上点醒了我,让我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宣传物料。有些东西看起来对内明白,但对外却不清楚。所以,我们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们是什么?我们知道吗?用户为什么要用我们?我们的诱惑力足够吗?这直接影响用户教育和转化率。用户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图片和文字来展示给用户。
手段因产品而定
不同产品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段。在所有的业务中,需求是基于高频需求和低频需求的。高频需求最好的办法是采用被动广告,因为用户在世界上的每个位置都可能有需求。低频需求,如买房和买车,决策时间较长,这时最好的方法是采用主动广告。对于决策时间较长的产品,需要更多的场景营销。
给地推的三个建议
在我看来,地推的管理更像是客户关系管理。不要把你的工作人员当作兼职,要把他们当作你的客户。就像平安保险一样,有些人今天来登录官网,明天又来,后天再来。地推也是如此,需要时刻跟进工作人员的情况,了解他们今天做了什么、在哪里做了什么,并及时向你反馈。这样你就能更好地了解线下情况。在整个地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要交融,要让他们感觉自己是一个团队,每个团队都有团队奖和个人奖。分开后,他们会形成凝聚力,相互之间形成对比和比拼,这样很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就可以实现。此外,在地推过程中,每天都要及时开会。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通过交流,可以快速成长。激励和刺激非常重要,还有就是制度。如果没有制度,人们会觉得无所谓。很多企业和地推公司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无法统计他们做了多少工作,比如地推人员说他们今天拉了20个客户,但系统里只有10个,无法解释这个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拍照。当然,最终还需要整理和系统化,通过库存储每个客户与拉新人员的关系。
降维
在我看来,学习是学习,实践是实践。在滴滴这边有一句话:书要看厚,事要做薄。你学了很多东西,如果你不去实践,或者你实践了很多,但在真正实践时,你会发现这些东西会成为障碍。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做事情时要找到重点。比如在拉新的过程中,有很多渠道和手段,但通过数据、主观和用户调研,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或两个非常重要的点,然后将所有资源、资金和人力集中在这个点上。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特别是需要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很好的线下主动拉新的手段(比如在滴滴做的地推)。一旦这个点打通了,你会发现其他的点也会变得容易起来。降维实际上就是将一个事情的维度压缩,找到其中的关键点,然后集中精力在这些关键点上。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