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上线前的运营准备工作
运营工作没有绝对的诀窍,更多的是需要多看多思考,并且多借鉴他人的经验。不要试图重新发明轮子,而是要联想创新。对于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我的运营经验可以总结为这样:多看多思考,多借鉴他人的经验,并且要有创新思维。其余的成功与否,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在今天,产品的周期已经缩短到以日为单位,我们需要在产品还未推出之前,就要提前做好运营准备工作,特别是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更是如此。在产品还处于萌芽阶段时,作为运营人员,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工作来为新产品的上线做好铺垫呢?首先,需要强调一个重要的点,不同的产品属性决定了不同的运营策略。因此,在运营自家产品时,首先要弄清楚竞争对手的情况、产品定位和目标用户群体等,才能制定出适合的运营策略。
了解市场并找出竞争对手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古代战争中一直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互联网商业世界也是如此。如果想要在市场上占据份额,首先需要知道竞争对手的情况,包括规模、目标用户群体、活动策略以及在市场上的份额。通过研究竞争对手,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新产品的上线策略,因为竞争对手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上生存下来,说明他们已经摸透市场规律,比我们更了解这个市场。在进行竞品分析时,我们要注意不要为了做竞品分析而盲目进行,要时刻记住自己的目的是什么。竞品分析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应该具备解决方案的竞品分析,需要提出竞品的不足之处,我们在哪些方面可以优于他们,从而在市场上获得先机。关于竞品分析的数据和资料,我们可以通过IT橘子、拉勾、天眼查等渠道了解竞品公司的基本情况,通过App Annie、禅大师等平台了解竞品的下载情况,还可以通过Google高级搜索根据结果数量进行估算,以及通过易观、艾媒、企鹅智酷等行业数据平台找到相关的数据调研报道等等。如果你懂一些技术,还可以编写爬虫以获取更多信息。总之,只要我们去主动寻找竞品数据,而不是等待它们来找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
思考种子用户的来源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互联网巨头孵化的产品还是初创公司的产品,都需要用户来使用,否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大公司的产品往往不缺乏用户,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大流量的产品导入用户,比如微博的小咖秀、一直播,以及头条的火山小视频等。而对于初创型的产品来说,往往没有这么幸运,他们的第一批用户来源通常是创始团队通过辛勤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争取而来的。比如滴滴当初开始拉用户时,创始团队就通过与出租车公司合作来获得第一批用户,他们的目标是在2个月内安装1000个客户端。这种创始团队的拼搏精神造就了今天的滴滴。然而,现在很少有公司在新产品上线后由CEO亲自上阵的情况了。更多时候,技术人员负责产品开发,然后交给运营人员来推广。如果运营团队没有足够的经验,或者遇到一个不好的运营总监,那作为内容运营或活动运营的你将面临很大的挑战,你的任务很可能是每月拉来一万个用户。因此,作为一名资深的运营人员,我们必须在CEO亲自上阵的情况下未雨绸缪,提前思考前一万个用户从哪里来,以及如何留住他们并让他们为我们传播。在冷启动阶段,有许多渠道可以使用,前人已经总结了很多种子用户的来源渠道,比如免费的社交媒体、自媒体平台、亲朋好友邀请以及付费的联合大V、各种联盟等等。但是,在选择冷启动渠道之前,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产品属性和用户现阶段的问题。因为一个产品的诞生必然有其需求的价值,即使界面设计再炫酷,如果没有真正的需求价值,也无法长久存在。因此,在推广产品时,我们必须思考产品的价值所在。
之前我看过很多产品运营人在推广自己的产品时,是为了推广而推广,拼命在做推广方案,然后你会看到这些推广都是为了做而做,里面的推广途径都是Ctrl c、Ctrl v的,然后机械地按照ppt的方案开始做自己的产品推广,先去论坛发帖灌水,然后去知乎回答个软文贴诸如此类的机械操作。所以并没有过多去想这个产品到底是解决用户的啥问题,用户会在什么场景下需要用到你。因为只有抓住用户的使用场景,你才有可能针对性挖掘用户当下所存在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冷启动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所以如果你在研究如何给产品冷启动时,先不要罗列你的方法论,而是要研究你的产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我可以从里切入找到用户的需求点去做一些解决方案。
制定一套相对完整的运营策略
这个运营策略最好就是包括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品牌运营、以及很多基础建设的细节。就针对我而言吧,我每接手一个产品的运营的时候,我都会先按照前面两步做好准备,然后开始根据产品的属性制定一份大概的运营策略。虽然说这份策略很多时候可能是跟你在实际情况运营的时候会有很多不同,但是大部分都是按照这份方案走的,所以做运营前做一份计划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运营的产品是一款内容型的产品,就比如资讯新闻类、社区问答类等等,这时候你的策略更多的是偏向与优质内容的来源以及采取的内容模式,是pgc还是ugc,亦或是两个并行,如果采取单一的模式,会不会对以后的运营方向产生影响等等。监控内容的质量是一款内容型产品的重点,因为本身就是需要依靠优质内容来吸引用户,所以在制定审核机制等情况下需要多借助现有的产品进行规划。如果你运营的是一款电商类产品,在制定你的运营策略时,想到的点应该更加大而全,因为电商是偏活动运营的公司,所以你需要做一个上线时、上线后以及你的活动频率的运营计划,不断保持自己的高曝光率,电商公司因为涉及的层面比较多,而作为一个运营人可能不能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是很多时候如果你负起这个担子,就要负责运营之外的事情,包括在用户层面上还有物流层面上的,所以这个对于运营的综合能力来说比较高。如果你是运营一款社区产品,这时候的运营重心更偏向于用户运营,你的社区为用户提供什么价值,你要邀请哪些作为社区的种子用户,以及如何维系好他们,还有就是邀请制度上,是全员开放还是部分邀请注册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为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做一款产品都可以在社会上找的到鼻祖或者竞争对手,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尽量可以找出对手的弱点然后制定相应的策略应对。还有在基础建设上,也应该需要下点功夫,这个基础建设主要包括品牌建设(seo、百科词条、pr等等)、媒体矩阵搭建、双微运营策略、VI设计等等都是包括在基础建设上的,这也是对于一款产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你要在你的运营大框架说明这一点。
运营团队在产品还没出来前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其实很多初创型的公司在产品研发阶段一般都是没有成型的运营团队,这时候往往都是创始团队的几个人在负责,所以这时候的精力更多的是放在产品的打磨上,其实我是很不建议说产品的打磨在第一版需要很精致,相反,你应该需要做的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你的产品。因为很多时候当你在专注打磨你的产品的时候,这时候竞品对手已经在市场抢的先机,同时更为致命的是用户的认知已经很快形成,你后面的产品即使再好也不能代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创始团队在注重产品的同时可千万别忘记了在营销推广和给产品造势上下功夫啊!第二种就是已经有小团队在为这个产品造势拉人了。其实这种往往都是一群并没有什么运营经验的小伙伴在为即将上线的产品拉拢大v或者私聊很多专家使用产品(内侧),又或者是已经在开始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开始铺内容了。但是我建议在产品还没成型前,都不可进行推广,这个推广可以包括可做的不可做的。可做的就是可以寻找内容来源备注好、确定好自己的产品定位以及挖掘目标用户的场景需求以及渠道、与产品保持密切沟通、在重要社交媒体可以开始填充内容等,不可做的就是不要给人期待,我之前遇到过就是一个社区型产品邀请我作为种子用户进入,但是他们的产品却还没有出来,而在我跟这个运营小伙伴聊的过程中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刚进入运营行业的,我不知道是他自己这样执行的还是有运营总监叫他这样做的,但是我觉得这样子的做法是非常不成熟的做法,在你的产品还没出来前,不要去邀请哪些大咖然后叫他们等,不要给期待,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运营没有诀窍,有的只是多看多想,然后就是多借鉴,不要试图发明轮子,要联想创新,反正我做运营的套路就是这样,剩下的就是靠自己了。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