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化思维在运营工作中的应用
体系化思维是一种整合全局业务流的思维方式,通过合理分解工作内容,梳理工作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善的运营体系框架,以确保工作持续高效运行并创造价值。
在互联网的运营工作中,我们常常面临散乱、非结构化的问题,导致解决效率低下,产出不明确。因此,在运营工作中,找到主线、清晰地剖析问题变得非常重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将体系化思维融入到运营工作中,通过梳理相关业务流程,建立体系化运营框架,更高效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升学习和产出效率。体系化思维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式,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列出关键要素和解决方法,将散乱无序的运营问题变得逻辑清晰、有条不紊。完整的体系化思维包括明确目标、拆解问题、细化方案、执行落地、闭环总结和项目迭代几个关键步骤。将体系化思维应用到运营工作中,就是快速搭建起一个体系化运营框架,并根据此框架稳步推进工作,持续优化,提高工作效率。
体系化思维框架
明确目标
任何一个运营活动都需要明确的目标,例如对外推介产品、提升用户粘性、提高用户活跃度、提升功能点渗透率、提升用户付费率等。目标是运营工作的指导方向,不同目标对应不同的运营内容和方法,明确清晰的目标是做好运营工作的第一步。目标是运营活动展开的最终动力,所有运营活动都源于目标。
拆解问题
为了实现目标,需要解决许多问题。目标是做什么,问题是怎么做。为什么叫拆解问题而不是拆解目标?因为问题的拆解直接面向解决过程,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目标过多会导致主次不分。例如,要提高某功能点的渗透率,我们可以考虑增加功能点的外部露出、增强外部引导、优化功能体验提升留存、进行轻量传播活动等几个方面。除了关注目标,更重要的是考虑解决问题的情境。
细化方案
问题拆解后,要尽可能详细地列出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方案的细化要确保具备操作性和可衡量性,以便于方案的实施和后期评估效果。例如制定增强外部引导的方案,具有操作性的方案可以是:首次使用出现动态引导图、开启页新版特性介绍、外部入口添加小黄点提示、推送相关通知栏提示等。方案的可衡量性包括:动态引导图的曝光情况、小黄点的曝光和点击情况、通知栏提示的曝光和点击情况、功能点最终的使用情况。通过跟踪这些数据来反映方案的实际效果。
执行落地
执行落地是运营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在于方案的质量,而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执行是协调资源的过程,我们需要找到合理的资源进行分配,包括必需的资源和退而求其次的资源。例如在APP内部进行宣传活动,可以使用闪屏开启页、通知栏推送、个人消息中心、功能运营位等。此外,与他人的沟通在执行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沟通能够更有力地推动工作开展,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确保项目组内部信息的高度一致,适当组织相关会议是十分必要的。在会议上同步项目的重大进展和资源协调情况,让每个成员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身在项目中的价值,推动项目的完善和执行。
闭环总结
项目的总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效果数据总结、方案流程总结和沟通执行总结。前两者是对工作过程的总结,重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是硬实力;后者是对团队成员的总结,重视个人发展和团队培养,是软实力。通过软硬结合,对项目的目标完成情况和团队成员的个人成长进行全面梳理。总结的目的是:一是充分继承项目取得的创新成果和宝贵经验;二是吸取项目中存在的不足和教训;三是让团队成员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提升。通过总结,实现项目的不断优化和自我循环,培养具有战斗力的快速成长团队。
项目迭代
上述几个流程基本完成了项目中必要的工作,这一阶段是项目进入新高度的起点,将在新环境中重新回顾第一阶段,明确新的目标,开始下一轮的快速成长。
体系化运营框架的特点
通过体系化思维搭建体系化运营框架,完整的体系化运营框架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
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的基础资源:良好的外部环境是项目正常运行的保障,包括完善的人事制度、明确的奖惩机制、上级和其他业务相关团队的支持与配合等,能够最大限度降低非专业能力因素对项目的风险。同时,产品、设计、研发、运营、测试等必要的基础资源,能够为体系化运营提供充足的专业技术支持,使项目能够迅速搭建起来并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
能够根据业务边界整合资源:体系化运营框架应该具备整合资源的能力,能够根据业务边界协调各方资源,使各个环节之间能够协同工作,形成高效的运营体系。通过整合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出质量,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取得最优结果。
以上就是体系化思维和体系化运营框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运用这些思维方式和框架,大学毕业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理判断业务边界,避免资源浪费和闲置
在进行业务运营时,合理判断业务边界是资源整合的基础。要正确判断业务边界,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业务流程,对每个环节都要有充分的把握和掌控。业务边界的判断主要取决于运营活动的核心目标,也就是要达成什么目标。举个例子,要提升静默联网用户数和主动联网用户数,实现方式完全不同。前者需要争取自启权限或与合作产品后台调起等,而后者需要在前者基础上利用通知栏push或提升功能体验等方面来实现。这两种不同的实现方式需要利用不同的资源。
业务流程的闭环性
一个业务流程有开始和结束,能够形成完整的闭环,这是可控、可衡量的,并且能够通过正负反馈及时调整产品方向和运营策略的重要指导思路。如果一个流程无法形成闭环,就等于给自己挖坑,不管前期工作做得多好,关键时刻总会让人崩溃。举个例子,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都是在不断迭代升级中优化用户体验、获得更多流量增长的过程。客户端产品的版本升级本身就是一个闭环的过程。假设最初版本没有加入引导用户检查更新的功能,就破坏了这个闭环,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为后续版本发布将无法及时触达用户,前期推广的努力将付之东流。即使安装用户再多,也无法成为新版本的用户,只能等待用户自己下载电子市场的版本,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因此,流程闭环是体系化运营中重要的指导思路。
完善的异常事件流处理机制
完善的异常流处理机制能够保证体系化运营的稳定性。当一个方案无法继续时,可以通过另一种方案来弥补当前的缺陷,而不至于阻塞整个项目的运行。这里的异常处理并非程序代码中的try/catch/throw,也不存在终止“程序”运行的情况,而是为了达成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运营方案。这些异常必须是可解决的,并且有解决方案。举个例子,假设要推送一篇资讯给用户,突然通知栏push功能受限,后台无法支持。此时可以寻找产品内部的其他运营位来推送,比如某功能点运营位或个人消息中心等位置。异常流事件处理机制始终保持“资讯触达用户”这个目标,是体系化运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自我迭代并良好运行
在没有外界明显干预的情况下,体系化运营过程中的方案理论上是可持续迭代优化并产生效果输出的。自我迭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随着产品目标的调整,运营方向也会改变。比如产品从重视基础功能打磨转向重视商业化收入,运营方向也将从基础能力优化升级至商业变现能力的挖掘。
-
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运营手段也会升级。比如资讯运营中,用户偏好和认知从简单文字资讯到图文资讯再到视频资讯再到个性化推荐资讯,用户需求升级了,我们的运营手段也必须升级。
-
异常流事件处理机制的丰富和完善。不断创造新的更有效的方案来替代旧有方案,可以在原有能力基础上升级,也可以开辟新的运营能力,比如通过实现标签化实现通知栏push的千人千面,或者新增闪屏启动页的资讯触达能力等。
结语
本文是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梳理的一种运营思维方法,不能保证适用于所有运营工作。希望为互联网运营从业者带来一些帮助。同时也希望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学习,共同探讨更实用、高效的工作方法论,助力提升运营工作水平。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