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工作中的三层运营体系
看过我之前的文章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我已经换了工作,并且在新公司成功完成了首个运营项目。这次的工作真的是非常具有挑战性。
我入职的第一天,第二天就要负责一场运营活动,我当时真的很紧张。但是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运营人员,我知道在这个时候退缩是不可取的。
所以我硬着头皮上了!最终,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次的工作是我之前的运营经验和思考的结合,由于工作的敏感性,我不能透露工作的具体内容,可能会违规~
背景就说这么多,下面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运营的三层体系,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层面的运营,也称为三层运营体系。
当然,还有第二层和第三层的运营体系。第二层运营更注重从整体的角度看待运营,而第三层运营则更加关注内部的战略方向。
由于我最近忙于一项神秘的工作,暂时不能在一篇文章中完整地写完三层运营体系,估计需要分成几篇文章来详细介绍。具体的事情我不能告诉你,但是元旦之后就可以公之于众了。
第一层运营体系
第一层运营体系主要关注的是一场活动或一个产品的落地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方案的可执行性、方案的时间周期、方案所需的资源、内部团队的合作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要注重这四个方面。
1. 可执行性
运营方案最怕的就是不能落地。这个层面更要看你对产品、业务和用户的理解程度,以及你对运营的预估能力。可执行性特别注重细节,当然,并不是说你需要考虑到所有细节,但是一些关键的细节必须要考虑到位。
比如,你策划了一场活动,活动的规则是用户需要在第一步完成所有操作,这样会让用户感到痛苦,导致活动的成功率很低。这是隐藏在用户行为和心理中的原理,必须要遵循痛苦后置的原则。
这种细节对于活动的影响越大,活动的效果也就越不好。
活动中的一些规则介绍如果写得太复杂,用户看了会头昏脑涨,自己在执行时也无法完全理解。这样的活动参与度就会很低。
以往的双十一活动中,大家都会在0点抢购。现在的双十一,人们购物的积极性明显降低了,原因之一是现在的规则太复杂,为了凑够购物津贴,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参与的门槛提高了。
规则可以有趣,但是有趣绝不是让用户费尽心思都搞不明白的情况。
如果你的用户数量不多,活动的复杂度太高,这样的活动可能不值得去做,因为你会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效果未必好。
2. 可执行性要与产品能力紧密结合
要判断当前产品所处的阶段,看看它是否能够承受你的运营计划。不要在一场运营计划下来之后,把产品折腾死了。我之前就犯过这样的错误,用力过猛,拉高了用户的预期,结果用户的口碑很差。
要记住产品的四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做难的事情。
根据产品的能力和当前的需求制定运营计划。如果你的产品还不成熟,避免大规模推广用户,而是要验证PMF(产品-市场匹配度),积累原始用户。
3. 量力而行
如果团队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就不要制定过于宏大的计划。一通计划就能让公司上市吗?要根据目前的现状制定适当规模的运营计划,逐步前进。
计划太过虚幻,最后无法落地,只会成为一个笑话,变成了纸上谈兵。
4. 方案周期
第一层运营体系的计划重点是做好当前的工作,完成手头的任务。所以方案的周期没必要太长。有些人一上来就制定了三年或五年的规划。
计划制定得太长,容易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方案的周期应该聚焦在当前的工作,一般是三个月或半年的规划,完成规划后,可以踏实地执行下去。
5. 资源
如果资源不到位,一切都白费。任何运营计划都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比如策划广告投放渠道,需要考虑广告投放获客的成本以及获客规模。
即使是策划运营活动,也需要考虑奖品、用户规模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方案中考虑到,以保证方案的可行性。
6. 内部合作
任何运营活动都离不开内部同事的支持,没有产品团队、客服团队、研发团队等的支持,运营也无法发挥出很大的价值。通过小规模的运营活动,可以锻炼内部的合作方式和机制。
通过小规模的战役,不断磨练团队,为面对更大的挑战做好准备。
内部合作离不开标准和流程,特别是B端的运营。如果缺少这些必要的内容,内部的合作就容易陷入混乱,会造成大规模的资源浪费。
通过一场活动或一次运营计划,可以梳理内部的合作方案,为构建第二层运营内容打下基础。
第一层运营体系主要关注方案的落地执行,在考虑必要内容之后,还要关注细节。只有细节到位,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