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的发展前景如何?
现在,很多人认为公众号已经过了红利期,做公众号没有前途。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这篇文章将从一个20岁左右的大学毕业生能够理解的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
最近一个空闲的下午,我去了一家星巴克,点了杯咖啡,做了一件非常过瘾的事情:取关了一百多个公众号。不得不说,这个过程还真是让人感到爽快,取关一个公众号就像是解脱一样。我已经不记得当初为什么关注这些号了,总之我现在不需要它们了。不需要的原因有两个:1.我找到了更好的公众号;2.我用不上它们。从这两个原因可以看出,公众号还是有发展的空间的。
你的公众号能够比得过别人吗?
如果你的公众号是一个纯媒体属性的号(做内容给人看的),那么这个问题就很现实了。这种公众号的粉丝个个都像忠实粉丝,他们关注你只是因为你的内容好,但是一旦他们找到更好的公众号,就会毫不犹豫地取关你。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抱怨粉丝不行,要反思自己的问题。如果你不改进,每推一次就会掉一批粉。事实上,这是很多公众号的现状,有推送就有掉粉,不发推送还能苟且一小会。
我取关公众号的时候也进行了分类,每一类只留下一个或两个。比如明星八卦的,我留下了关八和芭莎娱乐;医疗健康类的,我只留下了丁香医生。内容圈子里最近流行一个词:头部。尤其是在跨年宣誓期间,人人都喊着要成为某个领域的头部自媒体。接下来应该是公众号的淘汰期,那些曾经热情洋溢的粉丝会亲手把不喜欢的公众号弄掉。最后留下来的,就是那些所谓的头部公众号。公众号太多,粉丝根本不够用,每个粉丝的精力也有限,能够招架的号也就那么几个。
不在头部就只能等死吗?
当然不是。有些人连直播睡觉都能成为大红大紫的网红,你还担心你的内容不够好吗?我将媒体内容分为两种:信息内容和兴趣内容。前者追求独家新鲜的资讯,后者追求个性化的体验。信息内容满足知悉的需求,兴趣内容满足体验的需求。
举几个例子:做减脂餐的公众号,提供食材配方和做法的信息内容;而日食记这个公众号则提供背后温情故事的兴趣内容。Ayawawa推送心理情感的知识经验,而咪蒙则提供各种情绪泛滥的兴趣内容。信息内容主要是为了补脑,兴趣内容主要是为了补心。
信息内容容易竞争,只能在渠道和资源上取胜;而兴趣内容则通过创新在角度、形式和运营方式上取胜。近两年流行的消费升级不仅影响了消费,也影响了对内容的需求。很多粉丝对于内容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知道什么,还需要各种各样的兴趣体验,比如搞笑、走心、恶搞、暴黄、丑萌、参与、VR等。
一场球赛,有人喜欢看赛事报道,有人喜欢看现场直播,也有人喜欢看花絮杂锦。内容体验已经开始多样化,既需要专家慷慨激昂地分析国家大事,也需要段子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因此,如果你感觉自己无法进入头部,可以发挥个性特质和形式创新,在兴趣刺激上下功夫。因为那些以前看起来没什么用的内容,即将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没有创意还有希望吗?
当然有。如果你的媒体基因不够强大,那么适合走产品路线。创意有时候是需要天赋的,而且要持续不断地创新。我取关的公众号中,除了那些外貌好看的,我还留下了一些长相丑陋但实用的,比如违章查询、12306、某行信用卡等。我从来不看它们的内容,但是一有需要,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搜索它们。这有点像最近推出的小程序,用完即走。我只会在某个时间段需要它们,就像自行车没气了要找个打气筒。我不是图它有多美,而是我必须用它。
因此,找出刚需,做实用类工具型公众号,也是一种生存方式。现在有些企业放弃app和订阅号,转战服务号或者小程序,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现在做公众号还有没有前途呢?如果你心中也有这个疑问,我劝你还是别问了。很多人对公众号的前景趋势了解得很清楚,但就是做不好公众号。反而有些傻乎乎的人,靠着一根筋把一个小号做得很大。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着走着就有了路。
前方雾霾很大,能见度很低。所以,你必须先上路。在这个阶段,可以考虑做工具型公众号、做垂直小领域内容,或者在大众领域进行微创新。两年前你可以先大而全再小而美,而现在,你必须先小而美再大而全。每个平台几乎都会经历从渠道为王到内容为王的转变,唯一不变的是随机应变。所以,撸起袖子开干吧!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