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为简的能力:解决运营问题的思路
相对于产品开发中的MVP和灰度测试,运营工作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思路,即化繁为简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运营人员通过最低的成本快速验证自己的运营思路是否可行有效。
场景一:新入职的运营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
假设你是一位新入职的运营人员,负责一个App的用户运营工作。你发现产品上与用户留存和激励相关的内容几乎没有被关注。大多数积极主动的人可能会整理当前的信息,并提出一份详细的方案,阐述自己想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然而,很多高价值的提案最终只能停留在方案的层面。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公司确实需要积极进取的人才,但最好是能够在现有框架下扭转局面。对于刚刚入职的人来说,投入过高的试错成本并不明智。
其次,协同层面也是一个问题。如果你向产品经理提出一系列需求,并让产品、技术和运维团队为你实现,你会发现需求永远都是相对过剩的,而开发资源又是相对紧缺的。
对于初入公司的你来说,这可能并不舒服。因此,需要思考如何调整思维来应对这种情况。
化繁为简——运营先行
这个思路并不是我最早提出的,但根据我的理解,其实就是通过最低的行为成本,快速验证你的运营思路是否可行且有效。
举个例子,几年前我刚刚入职某个互金企业时,产品体验很差,运营策略也比较粗放。针对用户留存和复购率的问题,我提出了建立一个新手任务中心、会员等级和福利商城的想法。然而,得到的回应是:现在开发资源有限,这个投入产出需要评估。
于是,我在后台将近一个月内交易最频繁的前50名用户调出来,给他们发送短信,称他们为高级特权会员,并邀请他们领取当月会员福利。同时,我告诉他们会员的特权,包括即时获得的优惠券,以及每月定期的会员红包和节日礼物。虽然事实上我们没有会员中心、会员等级和会员福利,但我只是简单地用海报告诉他们有什么特权。
几周后,我将这批用户近一个月的活跃度、留存情况和贡献数据制作成曲线图,并进行分析。然后,我将整个过程整理成一封邮件,发送给相关领导和同事,最后推动公司做出决策。
这里运用的就是“运营先行”的思路,通过最小化、轻量级的运营策略,验证原本的机制是否具有价值。通过将尝试结果呈现给团队,大家对此会有清晰的认识,减少沟通和试错成本。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受制于陌生环境、旧有流程和上层关注度不足等问题的困扰。
场景二:搭建各类体系的困难
这种情况在两种背景下最容易出现:一是从大型公司或成熟企业跳槽到初创企业;二是当公司的业务和用户价值增长遇到瓶颈时,老板将运营视为一剂灵丹妙药。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明确搭建运营体系(如用户成长体系、用户标签体系、激励体系等)的目的是为了做好精细化运营,而精细化运营的最终目的是扩大收益。
正如运营专家亮哥所说:“运营始终为两件事服务,一个是用户规模,一个是收入规模。”
因此,当我们再次审视上述问题时,就不会陷入困惑:应该何时开始建立各种运营体系?是先建立积分商城还是先建立用户标签系统?用户分层和用户标签需要多大的产品技术支持?公司是否具备实现这些能力?
化繁为简——抓住问题的本质
首先,产品阶段和运营手段的节奏同步非常重要。运营需要有自己的节奏和规划,需要从企业和产品的发展阶段、中长期战略出发,了解何时应该做什么,逐步推动运营项目的进展。
要知道,运营类需求的优先级肯定低于核心功能,但对于开发人员来说,其他需求都是分支需求,运营人员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因此,你需要明确了解哪些运营策略能为核心业务、核心服务和核心用户带来用户规模或收益规模的增长,哪些是锦上添花、精益求精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控资源,规划自己的运营工作。
其次,明确收益大小,理清上层需求至关重要。举个例子,如果老板希望你建立一个会员体系,那么你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会员等级划分、会员权益明确、会员门槛和条件、会员用户的邀请和扩大、计算会员权益的成本以及会员后续运营等等。
乍一看,这样的工作量相当大。通常情况下,很多运营人员会默默地承担这个任务。但如果基于“明确收益大小,理清上层需求”,我们可以这样做:
-
清楚了解上层需求,建立会员体系是为了直接获得会员销售收益,还是为了提高用户质量后的间接收益。
-
评估产品属性和业务属性,确定是否适合或有必要建立会员体系。是否还有比会员体系更重要但尚未实施的事情。
-
根据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依赖程度、品牌认可程度等因素,判断当前是否具备推出会员体系的条件。
写在最后
化繁为简的核心在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理清思路的核心目标,并不拘泥于一种方式。问题的本质是公司希望在投入较少的情况下获得收益,而你的核心目标是确保这件事是有价值和收益的,至少需要有成立的基础。
只需紧紧抓住这两个原则,运用发散性思维提出不同的行动方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流程,无论路径曲折与否,都能取得成效。这将使你能够快速行动,将策略风险和试错成本降到最低。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