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自己:实现阶层跃迁的第一步
一个人要实现阶层跃迁或其他各种目标,首先需要认清自己。在社交平台上,关于"阶层固化"的讨论逐渐升温。然而,为什么会有人给"阶层固化"这个词炒作的机会呢?这些人在拥挤的地铁站、办公楼中辛苦工作,却在回家后沉溺于综艺节目和剧集中。他们对大学学习兴趣不高,除了手机和电脑,他们没有更好的利用自由时间的方式。无论他们自认为是中产阶级、准中产阶级还是预备中产阶级,他们共同具备以下特点:1. 小富即安:他们有很多欲望,成为商家捕猎的对象。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他们剁手的地方。2. 未贵先懒:他们缺乏思考,甘愿被新媒体和舆论引导,焦虑地认为自己被同龄人抛弃,阶层已经固化。然而,对于"阶层固化"这个词,学界认为它是不规范、缺乏明确定义的概念。根据社会学研究,与西方现代社会一样,随着经济发展,教育、业绩、努力程度、机会把握等因素在人们获得经济社会地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已经超过了家境和性别等先天因素。因此,"社会阶层固化"的判断在科学上站不住脚。阶层固化是个伪命题。在历史长河中,个人阶层跃迁从来都不容易。奴隶社会、封建时代都存在阶层制度。在现代中国,通过高考和改革开放政策,许多人通过奋斗实现了阶层跃迁。尽管如今经济增速放缓和人们对社会流动性的敏感使人们感到焦虑,但是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机遇依然存在,只等待着有洞察力的人去发现。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人们无意中固化自己,导致停滞不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受潜意识中的信念影响,这些信念在童年时期由家庭和社会植入,个人无意识地按照这些信念行动。然而,这些信念未必是正确的,而且相似的阶层群体往往具有相似的信念,这些信念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人生轨迹。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因此,要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信念和心态。
众所周知,能够进入高阶层的人,整体实力都非常出色,甚至需要具备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和不可征服的精神,这是罗家伦先生对强者的基本要求。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阶层人士首先需要具备良好的硬件,能够最大化运用信息输入能力、存储能力和整合能力等软件。此外,他们的产出能力也必须是一流的,最好是能创造出别人从未见过的产品。巴菲特曾透露,他选择投资经理人的标准是阅读量要和他一样大,而他们每天阅读600-1000页的书籍或材料。为什么信息输入能力越强越好呢?因为人实际上是通过大脑中建构的模型来认知世界,只有内在模型越贴合客观世界,成功的可能性才越大。科学技术也在助推人的自我固化。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意味着数字鸿沟已经被填平。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和知识,但通过算法构筑起来的数字围墙也无形中让人容易变得更加僵化和顽固。像今日头条、快手、抖音等应用程序可以巧妙而迅速地捕捉到个人的偏好和排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反复接触到同样的主题和信息,从而陷入舒适区而无自知之明。久而久之,人们会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而实际上他们只是看到了同一角度的冰山。说了这么多,我们并不是想让大家只关注功利色彩的“提升阶层”这个目标。要知道,真正让人心服口服的大佬们,比如马化腾、任正非等,他们一开始并不是为了赚大钱而努力。他们是在实现更有普世价值的目标的过程中,顺带解决了常人所困扰的物质目标。最重要的是,一个人无论是想实现阶层跃迁还是其他各种大小目标,首先要认清自己。而认清自己的第一步是“将无意识意识化”,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真实信念,并将其调整为正确的认知。只有这样,原本曲折的人生道路才有可能变得平坦。而这种能力和智慧的培养只能在路上进行,而不是在线上。如果向上流动的道路存在的话,它会存在于你的内心,而不是黑镜中。参考文献: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379..顾辉.社会流动视角下的阶层固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流动变迁分析[J].广州:广东社会科学,2015,(5)ShahA K, Mullainathan S, Shafir E. Some consequences of having too little[J].Science, 2012, 338(6107): 682-685.EkerT H. 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M]. Harper Audio, 2005.迪克·斯瓦伯.我即我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当数字鸿沟变成数字围墙,阶层固化已成必然.https://www.huxiu.com/article/236190.html?f=member_collectionsMaturanaH R, Varela F J. Autopoiesis and cogniti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living[M].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1991.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