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危机
什么是私域危机[1]
“私域危机”是与公共危机相对应的概念, 是人的行动领域分化后的必然产物, 与公共危机一起构成了危机分析的两个基本领域。个人或组织因其自主行动而造成的自身目标或生存受到威胁的状态。
私域危机的基本特征[1]
(一)危机发生的非结构性
结构主义认为,公共危机是社会结构或经济结构变迁的结果,如经济危机、宗教冲突等,具有周期性、规模性、社会性等特征;通俗地说,一切问题都是社会造成的, 一切责任都在社会。而私域危机是当事人自由行动引起的危机,是个人未能遵从理性指导冷静对待感觉和情感的结果,其产生与经济结构转变、法律体系变迁、政治制度改革、文化价值蜕变等社会结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或联系并不紧密,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有没有变化也无关,因而是非结构性的、超越社会制度的,具有内生、属私的特征。当然,私域危机并不都是由个人自己造成的,如一个因企业破产而失业的人虽然身陷危机,但其不一定要为企业破产负责。
(二)危机影响的有限性
与公共危机相比,私域危机的影响不具有社会性或群体性,其影响要远小于公共危机和恶性犯罪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私域危机也可能转化成公共危机的火种:一方面,对私域危机不闻不问或处理失败可能会造成社会对政府潜在的不满。另一方面,有些人可能会借机造势,故意把私域危机转变成公共议题和社会焦点,甚至有政治目的的人也可能会利用这种机会制造政治议题。
(三)危机传播的类型扩散性
公共危机多为地理扩散型危机,容易在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国家蔓延,且容易引起连锁反应。但私域危机则多为类别扩散型危机,仅依托特定的群体扩散,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均较小,不仅具有一定的可控性,而且具有可预防性。私域危机之所以容易在特定类型的人群或环境中扩散, 与人类行为的可模仿性以及人类相同的本性有关, 包括好奇心、同情心、冒险精神等。此外, 私域危机虽然具有类型扩散性, 但只是扩散, 一般不会引起连锁反应, 即不会引起其他类型的危机。
(四)危机发展的可预测性
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类的有限理性、制度的不完整、技术的局限等,人们往往无法研判公共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导火索,甚至无法准确研判其发展趋势、危害程度及最终结果。但私域危机则不然,由于危机中的利益主体较少,涉及环境较为单一,社会影响力较小,可能产生的后果较为明显,能够及时、容易地获得较为充分、准确的信息,因此,其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和可控性。如对一-个企图自杀的人进行救援,是很容易掌握- -切信息的,对后果的预测也非常简单---营救成功或失败。 然而,可预测性仅仅是对私域危机本身而言的,而救援过程中或救援结束后的情况还是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如“野黄山事件”中,警察在救援过程中失足牺牲以及学生获救后的不妥当行为引发的批评,都是始料未及的。
(五)危机当事人的无助性
在公共危机中,人类的群体精神往往会被激发,容易形成一种相互扶持的情绪。私域危机则不同,当事人往往会独立承受各种压力,包括生存危机、社会的质疑以及冷嘲热讽等,无法肯定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和面对什么样的态度。这种无助性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既来自于自己的经验判断,也来自于对未来生活状态以及社会态度的不确定性的焦虑。由于当事人对危机的后果更为了解,且知道自己不一定能得到帮助,因而更加焦虑。
(六)危机主体的同一性
公共危机往往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利益主体,这些主体之间的利益要么是一致的,不存在强烈的冲突,如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时,所有涉及到的人都会携手共同应对,消除危机产生的不良影响;要么是对抗的,如战争、恐怖主义、社会冲突等。私域危机则不同,其中的利益主体仅为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个组织, 其中引发危机的是这个人、群体或组织,受危机影响的也是这个人、群体或组织,二者是同一的。如破产公司中,使公司破产的人和因破产而受影响的人都是同一群人。
私域危机的类型[1]
(一)突发型危机和缓释型危机
这是根据危机发展速度来划分的。所谓突发型危机是指人们预期之外能量急剧释放的危机,具有突然发生、发展迅速、决策压力大等特征。突发型危机也是一种自主行动导致的私域危机,危机发生之前当事人或社会组织对自身行为后果是有预期的,但这个预期要么高估了自己控制风险的能力,要么低估了面临风险的程度。
所谓缓释型危机是指能量缓慢释放的危机,这种危机对当事人或组织的生存和目标的破坏是缓慢的、潜在的。这类危机的发生或发现有可能是偶然的、突发的,但从发生、发现到能量的完全释放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生存危机、财务危机、信誉危机和心理危机
这是根据危机影响后果来划分的。生存危机是指可能会影响当事人或组织生存的私域危机,主要包括生命死亡、企业破产、组织解体等。一般而言,对生存危机进行有效干预可以使当事人或组织化险为夷,但有些情况例外,如对于自杀、艾滋病等当事人有意追求和不可终止的危机,政府、组织、家庭干预并不一定起作用。如2016年山东济南一男子跳河后不仅拒绝救援,而且将一名参与施救的警察推下河中并再次跳河自杀。
财务危机是指当事人或组织因无力偿还债务而面临的困境,这种困境是一种威胁当事人或组织生存质量和终极目标的不稳定状态。当事人或组织会因危机而进入贫困状态,甚至承担民事责任;当事人或企业会因危机而致资产贬值、流动性减少。财务危机与生存危机有明显的区别,但财务危机是导致生存危机的重要因素,如在日本,除疾病以外,最主要的自杀诱因是失业、破产、债务等与财务危机有关的因素。相对而言,财务危机最容易进行干预和救援,当然,这种干预和救援的结果可能会改变当事人财务状况或组织的治理结构。
信誉危机指因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不当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和评价,降低了其威信和社会信任度,主要表现为个人或组织的形象危机、品牌危机、诚信危机。信誉危机虽然是一种无形损失危机,但对个人和组织的影响却十分重大,不仅个人和组织的信誉很难再恢复,很多时候会引发生存危机。此外,信誉危机的起因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如法律纠纷、劳资纠纷等影响企业形象的问题与企业的真实情况并不一定相符,但由于应对不当,一样会影响企业的信誉。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突然遭受重大变故或重大挫折而自己无法回避又无力解决时所出现的思维和行为紊乱,及由此而产生的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是一种心理失衡状态,是典型的私域危机,具有个体无助性、问题潜在性和症状复杂性等特征。心理危机是一种无形损失危机,并不直接对人或组织造成可见的伤害,但由于当事人陷于严重的焦虑、抑郁、狂躁等负面情绪,并产生认知、情绪、行为的改变,因而也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危机,如自杀或伤人等。当然,心理危机并不都是由于突发事件引起的。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转折时期都 会面临各种挑战,如升学、毕业、 结婚等,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引发心理危机,如产后抑郁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危机。
(三)故意危机和非故意危机
这是根据危机发生的诱因来划分的。故意危机是当事人或组织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一定会发生某种危害自身的结果,但仍然追求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如各种形式的自杀和吸毒等。故意危机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事人或组织对危害的形式、程度等具有明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当事人或组织对危害发生并不主动采取措施以使其终止,甚至会主动创造条件促使其发生。
非故意危机并不是说私域危机的诱因不是人的主观行为造成的,而是说当事人或组织知道自己行为的危害,但对危害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方式、影响等都没有具体的认识,或者认为自己所做的准备或各种组织能够应对这种危机。非故意危机又可以分为概括故意、择一故意和未必故意三种。概括故意危机是当事人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自身,但对危害的具体领域并不清楚,对危害的程度也不清楚,如三鹿奶粉事件。择一故意危机是指虽然不确知自己的行为到底会引发哪种具体的危害,但可以预见到其中一种结果必然会发生,如吸毒者虽然不知道吸毒最终会引发生存危机、财务危机还是心理危机,但如果不及时戒毒,其中一种或多种结果必然会发生。未必故意危机是指当事人或组织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引发某种危害自身的后果,但认为这种结果不一定发生, 并按照这种假设加以实行,致使该结果发生,如屡见不鲜的“驴友”遇险事件。
(四)合规型危机和违规型危机
这是根据主体行为性质来划分的。合规型危机是指行为主体虽然明知其行为会对自身造成危害,但由于符合私域行为规范而使他人或公共权力机关无法进行干预的私域危机。如一个患了肺病的人坚持抽烟,一个喜欢冲浪的人喜欢在暴风雨的天气里在海里冲浪,一个身体有问题的人坚持攀登珠穆朗玛峰,等等。规范包括正式的法律法规,也包括社会道德、常识性的或职业性的行为规范等。
违规型危机是指由违规违法行为引发的私域危机,如某个人因酒驾撞树而重伤、游客违反景区管理规定使自己身处危境、企业因不正当竞争导致被处罚而引起的形象危机等。应该指出的是,违规行为并不都是当事人有意为之,有时候是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或规定。同时,此处规范并不是指所有的法律法规,而是专指那些为了保护公民自身健康安全而制定的各种提醒,如政府会禁止游客或公民进入某些危险区域、企业明确要求消费者在使用其商品时不得有某些错误的操作或使用方式等等。这些规定使得行为主体的违规行为成为一种私域危机而不是一种司法案件。
(五)有形损失危机和无形损失危机
这是根据危机损失属性来划分的。有形损失危机是指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其特点是可见、具体、能评估、难挽回,且发生的过程.与危机相伴相生。由于其是可见的,因而往往容易受到关注。而无形损失危机主要是指个人或组织的价值、形象和声誉受损,具有隐蔽性、持续性,容易被忽视。无形损失危机一般不会危及当事人的生命,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干预,也会造成有形损失。
导致私域危机发生的主要因素[1]
(一)认知能力不足
认知能力是指人类理解和处理外界信息并据此决定采取适当行动的心理能力,具体包括注意、知觉、学习、记忆、语言、运动技能、空间感知和逻辑推理等能力。认知能力是人们成功完成各种活动的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准确提取、存储、加工外界信息,能否对事物构成、性能以及发展规律等进行准确把握。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是不可能全知全能的。
(二)信息不充分
生理和心理因素是主观因素,信息则是进行决策的依据。在理想的状态下,决策者应该拥有充分的信息,但在现实世界中,充分信息下的决策是很难实现的,更多的时候,决策者在决策时面临的是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充分是引发私域危机的重要原因,如游泳者由于不知道河水深度而溺水、游客没看到警示牌而掉下悬崖等等。
(三)个体价值观的影响
个体价值观是个体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价值评估,这是建立在自身需要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的观念系统,是人们心目中用于衡量事物轻重、权衡得失的天平和尺子,影响着人们对自己行为方式、行为手段和行为目标的选择。个体对认知对象的评价过程是一种排序的过程与自己价值观相近的事物总是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是一种优先选择的方案;相反,与个人价值观相左的事物,则更容易受到排斥。在决策过程中,价值观甚至会成为影响决策的决定性因素,不仅会影响选择过程,而且会决定选择结果。
(四)情境因素影响
情境理论认为,特定的情境能够对个体的心理活动及具体行为造成重要的影响。“情 境”指的是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可以观察到的所有要素,包括人物、事件、时空、机会、条件、环境等。情境包括氛围情境和行为情境;前者是一种环境 氛围,以弥漫性渗透的方式影响当事人的行为和心理;后者是指一种具体的操作性的情境,即一些具体的条件、事件、人物等具体的、能直接引起实实在在行动的要素,常常是一些事 件的具体推动力,对行为的影响更具有方向感和力度感。
(五)亚文化影响
亚文化(subculture) 又被译为“次文化”“副文化”,既可以指拥有共同行为方式的一群人,也可以指一种被部分人接受的生活方式。亚文化是处在从属结构位置的群体中发展出的与主导地位意义系统相对立的一套意义系统、表达方式或生活方式。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亚文化具有极强的倾向性,对人的认知图式、价值观念、情境感知、行为习惯等都具有极大的影响,甚至会直接对抗社会主流文化,在特定的条件下也会引发私域危机。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