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通证
加密通证(Crypto Token)
什么是加密通证
加密通证作为一种新兴的另类资产,因其收益率高、与传统资产低相关性的特点,逐渐成为全球资产配置中重要的投资标的。加密通证采用T+0、7*24小时交易,交易所众多,具有波动率高,API便利等特点,适合进行量化交易。量化交易以数学模型代替人的主观判断,从历史数据中寻找大概率事件中制定策略并严格执行,避免了非理性决策,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欢迎。
加密通证量化基金属于对冲基金(HedgeFund),主要交易标的为加密通证及相关金融衍生品。深耕加密通证行业的对冲基金众多。
当前加密通证量化基金行业仍处于不成熟不规范的阶段。行业缺乏监管,缺乏托管、审计,行业透明度低。缺乏必要的法规和行业规范约束基金管理人的行为,具有较高的道德风险。缺乏对于量化基金表现的客观评价。投资入挑选出优秀基金难度非常大。
加密通证类资产之间的相关度较高,但其与其他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较小。将数字资产纳入资产组合,在一定配置下能够降低组合波动率、提高收益,即为组合提供更好的风险收益率。比特币与标普指数、摩根国际全球指数、风险平价指数、标普商品回报指数、美国国债指数、黄金等呈负相关性。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可以通过将加密通证加入投资组合增加组合的风险收益。
加密通证的特点
1. 加密通证市场市值和交易量在全球占比中较小,但增长迅速。加密通证市场具有全球多交易所联动、交易时间长和波动率大等特点。
2. 加密通证具有收益率高、与传统资产相关度低等特点,正成为全球大类资产配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加密通证采用T+0、7x24小时交易,具有API接口便利、无交易限制和交易所众多等特点,适合进行量化交易。
4. 加密通证交易市场在过去十年已经过三轮牛熊,量化交易成为熊市为数不多的可以稳定盈利的渠道,逐渐被市场接受。
5. 加密通证量化交易策略由跨市场套利的简单策略,已发展为更丰富的策略组合,包括各类套利策略、趋势策略、复合策略等。
6. 加密通证量化交易具备收益相对稳定、风险可控、可双向交易等优势,是行业内重要的收益产生渠道。加密通证量化交易为项目和交易所带来更多流动性,完善了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促进了行业交易的公平性。
7. 目前全球范围的量化基金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加拿大、英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中国的量化基金主要分布在北上深等大城市。
8. 大量加密通证量化基金于2017至2018年进入市场,规模普遍较小。目前大部分量化基金规模在1,000BTC以下,其所发行的产品规模大部分在100-300BTC之间。
9. BitMEx和OKEx是所有交易所中最为量化基金接受的交易所,紧随其后的是Binance、Bitfinex和Huobi,这与交易所及期货交易所规模有直接关系。交易资产类型方面,BTC是量化基金必选的币种,ETH、EOS也被大部分量化基金选择。当前市场大多数产品以币本位计价。
10. 加密通证量化基金管理团队规模普遍在10~20人。大多数基金公司从业人员具有传统基金的管理经验。基金经理主要来自传统金融、互联网行业。市场约70%的量化基金由个人投资者出资成立,且其中绝大部分为量化基金负责人个人出资创立。
11. 加密通证量化基金投资者除了面临市场波动本身带来的风险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市场风险,例如:交易风险、交易所安全风险、监管风险、量化基金道德风险等。TokenInsight将致力于提升加密通证量化市场的透明度,建立加密通证量化基金的净值审计体系和评级体系,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12. 加密通证量化行业正在经历优胜劣汰、自我更新的过程。市场将向着交易品种多样化、市场合规化、量化基金专业化、收益合理化等方向发展。
加密通证市场特点
加密通证交易市场呈现出与一些传统资产交易市场不同的特点。
1、全球多交易所联动
在传统市场,多数资产(如公司股票)仅在单一国家/地区交易,受监管及资产管制的影响,这些资产往往难以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自由流通。因此,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定价也往往难以一致。加密通证市场为全球性市场,用户可在其中一个交易所购买加密通证,随后可转至全球任意交易所进行交易。
2、交易时间长填补传统资产交易市场空白时段
加密通证交易市场支持T+0、7*24小时交易,投资者可随时进行交易。如图表2-5所示,加密通证交易市场交易时长远高于其他主流市场,可以覆盖传统交易市场空白交易时段进而提高资金利用率。
3、波动率大带来更多交易机会
加密通证交易市场由于缺乏具有广泛共识的估值体系,市场价格经常出现急涨急跌。同时,该市场无涨跌停限制,价格波动幅度远大于绝大多数传统资产交易市场。尽管如此,对于专业投资机构而言大幅波动往往带来更多的交易机会。
参考文献
- 《全球加密通证量化基金行业研究报告》.TokenInsight.2019年5月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