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中关注的指标
为什么要关注分析指标?
为什么要关注分析指标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做和不做数据分析的差别,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
案例1:监测竞品功能数据
产品初期,新上线功能,如何知道功能表现好不好?
产品部门A,没有进行产品分析:由于产品处于较早的阶段,用户数量较少,功能上线后整体数据波动不明显。因此无法确定该功能的效果如何。
产品部门B,进行了产品分析:对于该功能来说,使用点击率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从数据监测的28.1%来看,相比成熟竞品的点击率30%来看,该功能的表现较好。
案例2:KPI没完成,怎么办?
A公司运营部门,没有进行运营分析:KPI没完成,压力大,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不知道该做什么。
B公司运营部门,进行了运营分析:时间过去了50%,但是KPI仅完成了45%,落后于进度5%。分析结果显示:上半年将重点放在了拉新上,影响了收入,但积攒了势能。建议:下半年将重点放在收入上,开展相关的活动。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运营分析是运营目的和抓手的关键。它包含了一系列运营动作和运营结果的评估。运营分析的内容包括确认目标、监控运营动作过程、诊断出现的问题以及评估运营结果。
应该关注的哪些指标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应该关注的哪些指标。
以电商产品在朋友圈的裂变活动为例,步骤很简单:打开应用-点击主页上的横幅广告-保存二维码-分享二维码到各类群或朋友圈-等待亲朋好友帮忙砍价-是否砍价成功。
不同项目的目标不同,因此数据分析所关注的指标也不同。
目标:活跃
当目标是促进用户活跃时,数据分析的关注点在于每个环节的用户参与规模、用户路径和流失监测。数据分析侧重于用户行为轨迹的分析。
对每个环节进行细分拆解:
-
第一步打开应用,关注的指标是应用登录人数;
-
第二步点击主页上的横幅广告,关注的指标是活动页面的访问次数、访问人数、停留时长和跳出率;
-
第三步分享,关注的指标是分享到社群的人数和占比,分享到朋友圈的人数和占比;
-
第四步等待砍价,关注的指标是社群的点击率、朋友圈的点击率、参与砍价的人数和二次分享的比率;
-
第五步,是否砍价成功,关注的指标是砍价成功的人数。
可以看出,当目标是促进用户活跃时,关注的重点是每个环节中用户的使用情况。
目标:付费
当目标是促进用户付费时,关注的重点则比较直接,主要关注转化率、复购率、总交易额(GMV)和平均每用户收入(ARPU)等指标。
从用户角度来看,重点关注付费的新用户和老用户数;从路径的角度来看,关注付费转化率和复购率;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关注付费总金额(GMV)、订单量和平均每用户收入(ARPU)。
对于不同业务的运营分析,需要关注的指标也不同:
-
对于承担业务收入的产品来说,业务收入等于流量乘以转化率乘以客单价;
-
对于以广告收入为主的流量收入来说,流量收入等于广告流量乘以转化率乘以单次点击价格;
-
对于以平台佣金为主的手续费收入来说,手续费收入等于GMV乘以佣金率;
-
对于以电商为主的产供销收入来说,产供销收入等于流量乘以转化率乘以单次点击价格;
-
对于以会员收入为主的增值服务收入来说,增值服务收入等于流量乘以转化率乘以ARPU值。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些糊涂了,这么多公式,这么多指标,怎么记得住呢?
其实可以简化为一个公式:
收入 = 流量乘以转化率乘以客单价
其中,流量、转化率和客单价可以根据用户行为和活动目标进行细化。
具体来说:
-
流量指用户访问的情况,如流量、装机率、激活率、页面浏览量(PV)、人均页面访问量、访问来源和渠道。
-
转化率分为两个方面:
-
用户浏览:平均停留时长、跳出率、点击率和页面偏好等指标。
-
用户使用:注册用户数、注册转化率、首页和各频道页的停留时长、访问登录比、闪退率、新功能的用户渗透率、页面按钮点击率、跳转率和跳出率等指标。
-
客单价分为两个方面:
-
用户活跃:活跃用户数(日、周、月)、应用打开次数、使用间隔时长、连续活跃用户、沉默用户数、流失用户数、流失率、沉默用户召回率、流失用户召回率、本周回流用户和用户画像等指标。
-
用户付费:付费用户数(新、老)、付费转化率、付费总金额、人均付费金额、复购、订单和ARPU等指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有很多公式和指标,但是最关键的是记住一个公式:收入 = 流量乘以转化率乘以客单价。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对流量、转化率和客单价进行细化分析。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