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难题的增长思路:构建模型、找缺口、搜集增长路径、找北极星指标
我始终坚信,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我们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同行的。因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增长。无论是组织一场活动,吸引1万名新用户,还是在一年内使自己的薪水翻倍,只要现状和目标存在差距,我们所做的就是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增长的专家。然而,真正能够填补差距的人却少之又少。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感到无力,就像试图把大象装进冰箱一样。最近,我也接手了一个类似的挑战:在100天内将一个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从8000提升到平均每篇文章阅读40000。本文将以这个项目为例,提供解决难题的增长思路。文章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
构建模型,找到差距
-
收集实现路径,刻意练习
-
找准项目阶段
-
找到核心指标
构建模型,找到差距
要将大象装进冰箱,我们需要分几个步骤。简单来说,就是打开冰箱门,将大象放进去,然后关上门,接下来就是逐步优化每个环节。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增长。《硅谷增长黑客实战笔记》的作者曲卉老师曾说过,任何一门生意都可以用简单的数据模型来描述。以这个项目为例,阅读量就是大象,将阅读量从8000增长到40000就是将大象放进冰箱的过程。我们接到任务的第一步是构建模型。
构建模型
首先,阅读量由什么组成呢:公众号阅读量 = 公众号现有粉丝的阅读量 + 粉丝传播出去后,非粉丝的阅读量。然后,我们再来拆解右边的等式:公众号现有粉丝的阅读量 = 公众号粉丝数量 × 公众号日活跃度。非粉丝的阅读量包括朋友圈阅读量、好友/群阅读量、看一看阅读量和精选阅读量等。此外,现有粉丝阅读完公众号文章后的行为也会影响到非粉丝的阅读量。
现在,我们已经将将大象装进冰箱的问题拆解成了简单的数学模型。要提高阅读量,只需要想办法提升每个环节。当然,我们也可以重构整个等式,进行所谓的破坏式创新。就像埃隆·马斯克在降低特斯拉电池成本时,从物理层面对电池成本进行了拆解,重新构建了电池的成本结构。思路和我们是完全一致的,就是拆解和重构。
找到差距
现在我们知道了该使用什么公式来解决问题,下一步是将已有的数据带入等式,计算出目标和现状之间的差距,这相当于解一道初中应用题。
在这个项目中,目标是在100天内将阅读量从8000增加到40000。那么,等式左边的目标阅读量就是40000。接下来,我们带入一些常量:在具有传播能力的文章中,大约50%-80%的阅读量来自非粉丝阅读;对于一个相对活跃的公众号,日活跃率(公众号日活跃度)大约在5%-10%之间。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在非粉丝阅读量占比80%,日活跃率为10%(表示文章质量好,有较高的日活跃度)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拉新30000名用户才能达到目标。
当然,我们只计算了最佳情况,还有其他几种情况需要计算,我们可以使用二维表进行穷举。
至此,将阅读量从8000提升到40000的100天任务已经被拆解为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
将非粉丝阅读量占比提高到80%
-
将日活跃率提高到10%
-
拉新30000名目标用户
现在,我们已经拆解了目标,下一步是收集这3个维度的增长路径,并逐个进行测试。
搜集增长路径,刻意练习
在公众号领域,影响非粉丝阅读量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内容本身,这里我们不展开讨论。而对于促活和拉新,这两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复用性,我们继续拆解。首先,用数学公式重构模型:
“新”粉丝 = 促活公众号内的老粉 + 拉新公众号外的新粉
促活公众号内的老粉
假设你现在要和一个高中同学谈恋爱,而ta已经沉睡在你的微信里,是你的“老粉”。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做两件事来吸引ta的注意:第一是找到一个契机,让ta看到现在的你,重新发现你的独特价值以及知道什么事情应该找你;
二、与用户互动和提高用户触达频次
在公众号运营中,除了内容本身,还可以通过与用户的互动来增加用户的粘性和活跃度。例如在留言区回复段子、摸鱼活动、UGC征集等方式都能让老用户重新发现产品的价值。另外,在停更期间可以通过提供短频快内容来增加与用户的日常互动频次,同时也能加强用户对公众号的认同感。
2、拓展新用户和增加用户粘性
除了老用户的促活之外,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吸引和拉新用户。拉新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其中一种方式是通过在中心化平台上获取流量红利。比如,母婴公众号可以在宝宝树等垂直平台上设置钩子吸引新用户;或者在抖音上发起说绕口令的挑战,在评论区引导关注公众号。当然,前提是明确公众号能够给粉丝提供抖音无法提供的用户价值。还可以通过与时尚博主合作,采访事业型妈妈,以此打入目标人群吸引新粉丝。总之,关键在于找到目标用户聚集的地方,去有流量的地方进行拉新,不受鱼塘限制。
以上只是举例,过去有效并不代表未来有效,我们还需要不断更新增长路径,多看案例并进行拆解,丰富我们的武器库。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测试和迭代。武器再多,也需要在战场上实践,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方法。在实践中,推荐使用学习三角模型,也可以称之为刻意练习或AB测试。关键是带着目的去验证,成功了就沉淀为方法论,失败了就分析原因并进行优化,开始新的实验。
3、找准项目阶段和产品的价值
在划分项目阶段时,我们要找准产品的价值,因为产品的价值决定了增长的上限。假设我们接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汉堡店,要提升业绩,第一步肯定不是去发传单,而是先自检汉堡的口味是否符合食客的需求。只有确定汉堡有用户价值,才能进行宣传积累。很多时候,运营和市场推广不顺利,并不是因为能力问题,而是产品本身不给力。在这个每个人都可以传播的时代,好的产品往往自带传播效应。比如抖音上爆红的泡泡面膜,通过将冒泡属性融入产品设计中,不需要花费太多金钱,就能在抖音上引发自传播效应。
那么,如何划分项目阶段呢?我的经验是这样的:第一阶段是创造价值阶段,通过最小产品原型和找到产品和市场的价值契合点来快速试错,创造出值得增长的产品。第二阶段是放大价值阶段,通过跑通增长流程并优化各个节点来放大产品的价值。所以,当我们接到任务时,应先跳出任务本身,回到立项之初,重新审视项目。先确定产品是否做好了,如何验证产品的标准是什么,产品的核心卖点是什么,如何围绕核心卖点来放大产品的价值。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找到解决过去困扰我们的问题的线索。
找北极星指标
相比于找不准项目阶段,更可怕的是,连目标都有问题。找不准阶段最多是没有效果,而目标有问题则意味着做得越多,失败的结果就越惨重。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执行层,按照给定的目标去做事情是很正常的。然而,有时候我们的目标可能只是追求虚荣,这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还会让我们偏离正确的方向。举个例子,有句老话叫做「多个朋友多条路」。有些人可能会混迹在各种总裁班、高级EMBA班,疯狂地增加好友数量。但实际上,当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们,因为对方在这些人身上看不到合作的价值。在这个例子中,「人脉数」就是一个「虚荣指标」,而「独立做成过多少事」则更可能是一个合理的指标,因为决定别人是否愿意与我们合作的不是我们有多少好友,而是我们做成过多少事情。这种指向核心问题,能够带来正向增长的指标被称为「北极星指标」。那么,如何找到项目的北极星指标呢?曲卉老师在《北极星指标:Facebook制胜的秘密》一文中给出了六个判定标准:
-
你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个指标能够让你知道你的用户体验到了这种价值吗?
-
这个指标能够反映用户的活跃程度吗?
-
如果这个指标变好了,是不是能说明你的整个公司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
这个指标是否容易被你的整个团队理解和交流?
-
这个指标是一个先导指标还是一个滞后指标?
-
这个指标是否可操作?
以「增长公众号内容质量」为例,阅读量并不是一个好的北极星指标。因为对于读者来说,真正反映用户价值的不是他们是否点击了文章,而是他们点击后阅读了多久、是否点赞、收藏、留言或转发等行为。每一种行为都代表着不同的用户价值。相反,如果只追求阅读量,很容易就会变成无意义的刷量行为。因此,与其仅仅关注阅读量,如果内容的价值在于「帮助用户表达」(传播),我更建议关注文章的阅读占比。如果文章的号外阅读占比较高,但阅读量较低,说明内容还不错,需要找到更多精准的读者;如果阅读量还可以,但阅读占比很低,那么说明内容本身有问题,不要急着拉新读者,而是先提升内容质量。总的来说,核心问题是一点,虚荣指标是结果,而北极星指标则是原因,我们不能把本末倒置。
总结TED历史上点击率最高的几个视频
在TED历史上,有一个关于「黄金圈法则」的演讲视频非常受欢迎。这个演讲将一个任务分为由内至外的三个层次:Why(为什么做)- How(怎么做)- What(做什么)。当我们接到一个任务时,通常只接触到最外层的 What,也就是我们需要做什么。这时,我们需要通过构建模型、找出缺口,将这个 What 分解成更具体的任务。然后,围绕这些分解后的任务,我们需要搜集增长路径,并刻意练习,这就是我们需要做的 How。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想把事情做好,就必须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做这个任务。因为很多时候,传递到我们手上的任务已经变形了。因此,找到清晰的项目阶段以及该阶段下的北极星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接近为什么要做这个任务的答案。
如果你认为上面的内容有价值,欢迎继续关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我将会大量输出类似的心得体会。对我来说,比实现某个具体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践行、迭代自己的方法和认知。这是我的为什么,也是我追求的成长。与你共勉。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