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三大力量:悬念、共鸣和想象力
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就连王婆也知道,要想成功完成一件事情,必须具备十分的能力。虽然她并没有接受过心理学的教育,但其总结出的“十分光”法则与直销业中的文案大师杰克曼所总结的“滑梯效应”完全一致。所谓滑梯效应,指的是用户的视线顺序和心理反应已经事先被设计好,像坐上滑梯一样顺利到达目的地。在与人交谈时,我们会观察对方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以此引导我们的对话。写作也应该如此,一边写作,一边预测读者的可能反应。每一句话都要环环相扣,就像新西兰军队招募心理学家的广告一样。
这听起来很玄乎,其实并不难。大多数用户的心理反应可以简化为以下三类:1. 埋下一个问号,激发第一句:“咦?” 2. 植入一个叹号,激发第二句:“哈!” 3. 打下一个省略号,激发第三句:“试试看……” 当然,用户的真实心理过程要复杂得多。但不管是卖一杯茶、一辆车,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体验,所有顺畅的沟通都必须激发用户这三种心理反应。下面我们将一句一句地掰开和分析。
在文章的第一个部分中,我们需要打开缺口并设置“hook”(吸引人的一环)。为什么疫情期间,美国人要编造“新冠是中国病毒”的无耻谣言?为什么科比的飞机失事会引发众说纷纭的阴谋论?许多阴谋论大行其道,是因为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就像洪水冲破了防护堤,使人们的认知出现了缺口。当人们遇到认知缺口时,他们会想方设法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有时甚至会编造和扭曲事实,以使其自洽。只要认知缺口存在,人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行为经济学家乔治·洛温施坦(George Loewenstein)提出的“缺口理论”。如果文章没有缺口,就像没有种子的草、没有滋味的牛排、没有添加剂的自拍一样——软绵绵、干巴巴、冷冰冰,毫无吸引力。那么如何才能制造这种缺口,引起读者的注意,让他们发出“咦?”的声音呢?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我们需要制造悬念。HBO电视剧每集结尾都会留下一个悬念,使观众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东野圭吾的悬疑小说很快就会揭晓凶手,但你却不知道为什么他/她要这么干。这些谜就像你身上的痒点,你必须挠痒才能松口气。悬念是文案工具箱中的第一层,但很多人往往将悬念误解为提问。需要注意的是,悬念不等于问题。例如,针对女性销售的催泪喷雾剂,文案开篇问道:“在这个时代,街头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我们不断读到各种针对女性的恐怖故事,我们读到可怕的统计数据,我们怎么才能避免呢?”这段软弱无力的文字很难吸引人继续阅读。然而,文案大师惠特曼改写成了具有电影效果的悬念,让人感到恐怖:“面对体重200斤的强奸犯,你能保护自己免受侵害吗?”为什么两段文字的差别如此之大呢?因为第一段只是提出了一个抽象的问题,女性用户可能会想:“这跟我有什么关系?”而第二段提供了一个“为什么”,即为什么“我”需要关心这件事,让人们想要知道答案。
悬念并不是问题,它是人们对答案的渴望。例如某染发剂广告,仅仅提出“为什么发色可以如此自然?”这个问题是不够的,“她用了?她没用?”这才是真正的悬念。在发布会广告中,“芯片速度将有哪些升级?”这只是问题,“芯片升级将如何帮助你提升效率?”这才是真正的悬念。
在文案中采用反转常规的方法,往往能够产生神奇的吸引力。一个制造反转的黄金结构包括三步:1)提出熟悉的概念;2)找出大多数人的心理预设、默认预期;3)违反直觉,打破预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商业世界中,品牌们宣称自己“第一”、“比对手更好”是固有的思维模式,而跳脱这套话语体系,公然宣称自己不行,会产生意外的效果。例如AVIS塑造了营销史上的经典案例,其广告文案坦率地宣称:“当你是老二,你会更努力,不然呢?”这种启发感来自于对日常事物中的新解释。
文案中还可以采用共鸣感,从社会文化变迁、消费者世代更迭中寻找答案。通过发现生活中让人感觉不安、痛苦、窘迫、焦躁、烦恼、不适的地方,找到用户的痛点和痒点,从而说出用户的心里话。
- 现代营销技巧
- 流量是B站和知乎的掌中之物
流量是B站和知乎的掌中之物,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需要想方设法获取足够的流量,来推广我们的产品或服务。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用户,比如发布有趣的内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等等。
- 想象力是第一营销力
想象力是第一营销力,这是一项非常有用的现代营销技巧。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当用户能够想象到使用我们的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好处时,他们就会更加愿意购买我们的产品或服务。
- 如何创造独特的文案
创造独特的文案,我们需要挖掘出消费者的痛点和痒点,从而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我们需要用文字带领人们身临其境,让他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的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好处。
好的产品需要和用户进行精神对话,这需要所有品牌相关的营销元素和用户进行互动。通过这样的沟通,品牌和消费者建立起了牢固的精神契约,激发了用户的心理。其中包括用悬念、反转打开认知缺口,通过共鸣和启发感传达价值观,激励用户想象正在使用产品,提高他们的禀赋效应。接下来,我们分享一个小故事,1997年7月,Rob Siltanen成功说服了乔布斯,推出了“Think Different”这条伟大的广告,苹果从此崛起。在营销过程中,需要运用品牌工具和文案模型。以上内容参考了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Ahn H K,Kim H J,Aggarwal P.的《Psychological Science》和Chip Heath、Dan Heath的《Made to Stick: Why Some Ideas Survive》等。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