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商品定价空间的核心:提升产品价值感,降低购买成本
在商业中,一分钱一分货这样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商品的价格并不是简单地由成本和利润组成的。价值感是定价的核心,它指的是消费者对商品的感知价值。每个商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并不是价格,而是消费者可以感受到的“产品好处”,也就是“可感知价值”。比如高端化妆品宣传的祛除皱纹等功效,罗永浩手机的工匠精神等,都是商品的可感知价值。
消费者花钱购买商品时,需要付出“可感知购买成本”。消费者获得的“价值感”可以通过用可感知产品价值减去可感知购买成本来计算得到。在这个过程中,感知往往大于事实,这是营销的一个基础定律。无论产品是否是最好的,让消费者感知到产品的质量好,才是关键。同样,消费者能感知到的产品价值,才是他们真正想要购买的价值;消费者可以感知到的购买成本,才是他们在乎的成本。如果想要提高商品的价值感,有两种方式:提高产品的可感知价值、降低产品的可感知购买成本。
一个包子在街边小店里售价为2元,但如果将包子放入星级酒店,配上高雅的环境、精致的盘子和高素质的服务员,价格便可以提升到20元一个。所谓的环境、盘子和服务员,是增加了包子的可感知价值。同样地,一个车内空气净化器,在市场上售价为2000元,但如果在购买50万以上的车型时,4S店以搭载销售的方式,将净化器卖给你,你便会毫无感觉。这里的搭载销售,就是降低了消费者的“可感知购买成本”。这些操作都是为了影响消费者的“感知”,是定价的核心策略之一。
在广告文案中,构建一个完美购买环境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当你想要售卖一个高端的产品时,它的售卖环境也必须是与之匹配的高端。为什么环境会影响价格呢?威廉·庞德斯通给出的答案是,人们在估算价格的时候,都会根据周围环境获得线索。换句话说,人们觉得一件东西值多少钱,都会根据这件东西的外在获得线索。比如我们去餐厅吃饭时,很难通过食物本身(比如一份牛排),来确定它的真实价格,更多的会通过餐厅的装修、餐具、规格、服务等外在因素确定。或者,有人想要学“某某大师”的成功学课程,课程定价为9980元。学生其实很难通过“课程”本身,来确定要交的费用是否合理,而是要参考老师的资历、名头、头衔等外在因素。因此,这些“成功学导师”总是喜欢吹嘘自己的资历多么丰富。这些商品的“外在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商品的可感知价值,也就是说只要提升外在因素,就可以提升商品的可感知价值。
科学构建外在因素的关键在于“先定位,后定价”。这里的“定位”是指先确定产品解决何种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定价“配称”,即给你的“定价”制造一系列的支撑物(外部因素)。
拿包包作为例子,女性消费者对于包包的需求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基础需求和高层次需求。基础需求是装东西,而高层次需求则是将包包作为配饰并体现身份。当包被定位为“装东西”这一需求时,其价格和附加价值较低。这种包通常出售在街边小商店,与学生书包、电工包和普通行李包并列。这些外部因素的“配称”都是为了表现包装东西的需求点。但是,当将包包的功能定位为女性的配饰并体现身份时,包包的价格可以合理地提高。为了支撑这一价格,包包在外部因素“配称”上,也必须符合这一需求。这些因素包括售卖地点为奢侈品卖场、装修有逼格、导购高端、邻居必须是香奈儿、酷奇、买点是设计师或品牌文化等。因此,消费者认为商品的价值大多基于商品解决了消费者的何种需求。越是价值大的商品,就越倾向于感性需求,比如首饰、汽车、化妆品等。为了使售价看起来合理,就要依靠类似的定价“配称”使其价值感扩大,让消费者的理性也可以接受。这就是为什么Zara总是在最繁华的商场里和LV、Prada做邻居的原因;也是当你在淘宝上买了阿芙精油之后,打开盒子会发现一堆令你欣喜的小礼物;还是早期锤子手机T1售价4000元时,罗永浩拼命鼓吹“工匠精神”的原因。包装、赠品、品牌文化、服务体验、邻居、故事等等,都是支撑产品售价的因素。
降低可感知购买成本的方法是通过对比来降低“可感知成本”。早在19世纪,心理物理学家就发现了一个现象:人类对于相对差异非常敏感,对于绝对数值则比较麻木。举个例子,我们用温水洗脸时,很难确定这盆水的温度到底是40摄氏度还是30摄氏度。但是如果给你两盆水,一盆水40摄氏度,一盆水30摄氏度,我们就可以通过手感来确定哪盆水的温度高一些。这种现象反映在商品价格上也是一样的:我们对于绝对价格比较麻木,对于相对价格却很敏感。只有经过比较之后,我们才能“确定”价钱是否合理。比如想要买一包定价20元的饼干,我们单独看定价,是不能确定价钱是否划算的。但如果我们看到店里的其他同类饼干,售价是25元,那么我们便可以确定,20元的这一包更加划算。这种现象在营销学中叫做“参照依赖”。当我们理解这一个营销心理学特点之后,在定价上便有极大的闪转腾挪空间。
以下是两组案例来说明如何降低“可感知成本”:首先,当我们走路口渴时,到便利店买一瓶普通的可乐,发现定价是10元钱,我们很可能会觉得太贵,而放弃购买。但是当我们去餐厅吃火锅时,点一瓶10元钱的可乐,就并不会觉得贵。同理,我们在便利店买桶爆米花,10元钱可能会觉得有些贵,但是当我们去万达看电影时,买桶爆米花花30元钱并不觉得贵。
针对商品定价,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扩大商品的定价空间,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感”,让消费者感觉自己“花了合理的钱,买到了更好的体验”。以下是几个技巧:
首先,我们可以计算出产品的可感知价值,减去可感知购买成本,这个结果就是消费者获得的“价值感”。因此,提高“价值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提高产品的可感知价值、降低产品的可感知购买成本。
其次,消费者能感知的产品价值,才是他们真正想要购买的价值;消费者可以感知到的购买成本,才是他们在乎的成本。
另外,商品的“外在因素”,会直接影响商品的可感知价值,只要提升外在因素,便能提升商品的可感知价值。
还可以先确定产品解决何种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定价“配称”,可以拉升商品的可感知价值。
最后,参照依赖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很好的降低消费者价格感知。这种方式的核心是降低“感知购买成本”,使商品的售价看起来更低。
在营销定价中,利用消费者“参照依赖”的方法多种多样,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以上列举的几个例子。如果你有足够的悟性,可以利用“参照依赖”原理,在定价上玩出无数的花样。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