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经济:贩卖用户注意力的历史
本文主要讲述了免费模式的商业模式是如何演进的,以及如何靠夸大其词、肆无忌惮的另类内容来赢得用户的注意力。文章提到,如果一款产品或服务是免费的,那么你并不是顾客,而是产品,因为它会将用户当成产品卖给广告主。整个广告的历史就是贩卖用户注意力的历史。
免费模式的商业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纽约太阳报》的创始人本杰明·戴。在20世纪30年代,纽约市最为权威的报纸是《信使晨报和纽约问询报》。这份只有4页内容的报纸在只有30万人口的城市中发行量只有2600份,售价高达6美分。当时只有23岁的本杰明·戴想出了一个创意:发行售价只有1美分的报纸,他有信心能比那些卖6美分一份的报纸吸引更多的读者。但这个创意充满风险,他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销售报纸,就必须想办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更多收入,这个方式就是广告。戴认为虽然他的读者认为自己是他的客户,实际上却是他的产品,他要靠售卖用户的注意力去获得广告费。戴的这个创意,后来成为所有纸媒的商业模式,低价出售报纸,靠刊登广告获得利润。
为了推高销量,《纽约太阳报》开始报道更多猎奇内容,这样的新闻报道为戴赢得了读者,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他的报纸每天的发行量就达到了数千份,对当时的主流报纸构成了威胁。报纸需要通过免费事物来吸引注意力,然后获得高发行量。激烈竞争之中,越是夸大其词、耸人听闻、肆无忌惮的另类内容,越是可以吸引注意力,也就能获得更高的发行量和收入。
1835年《纽约太阳报》刊登了一则头条消息,报道了著名科学家约翰·赫歇尔爵士的“重大天文发现”。在接下来的几周中,《纽约太阳报》分5期对赫歇尔的发现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声称他观察到月球表面布满了前所未见的大海、峡谷和红岩石柱,还有月球树,此外还有“巨大无比、看起来有些类似长在英国教堂墓地中的红豆杉”。但是赫歇尔最大的发现是月球上存在生命,或者更加准确地说是长翅膀的巨大生物,要不是它们生来就能在空中飞翔,简直和人类看起来差不多。
这一系列报道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最初发行的报纸一下子就被抢购一空,这一报道甚至帮助《纽约太阳报》的发行量飙升到了超过19万份。低价报纸在吸引了众多用户的同时,通过向广告主出售用户的注意力来实现盈利,这一模式也成为了纸媒的标准做法。在互联网来临之前,大部分的报纸售价不足1元,如果没有广告的支持,报纸的生存是十分困难的。而互联网时代则将新闻完全带入了免费时代。无论是美国的雅虎,还是中国的四大门户,它们从诞生之初就提供免费新闻,同时网站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广告,包括Banner、文字链广告等。它们通过各种高吸引力新闻吸引用户的关注,比如娱乐八卦、犯罪情色,甚至是不真实的假新闻等。新闻业通过吸引注意力获得广告收益,而广告业则在发展过程中直接采用了新闻业引发关注的技巧,这些技巧包括夸大、包装、制造轰动等。备受推崇的广告大师克劳德·霍普金斯便是靠这些技巧留名青史。霍普金斯曾为一位财力雄厚的推广商道格拉斯·史密斯服务,为一种加拿大抗菌剂的专利改名为“利库宗”,并将其宣传为能够减轻一系列病痛,包治小疾(例如头皮屑)和大病(包括疟疾、炭疽、白喉和癌症)。霍普金斯使用邮寄宣传册的方式在市场上大规模推广这种药品,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霍普金斯的另一个天才之举是最先推出了免费样品,一般来说,选择试用的消费者在发现产品根本毫无效果之前会花掉91美分。到了1905年,克劳德·霍普金斯凭借利库宗的成功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方案师。后来霍普金斯将专利药品广告技巧应用到日常产品的宣传中,例如香烟、橙汁、牙刷等,事实证明,老办法在更广范围的商品上能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科学的广告”这个当时的流行词到底意味着什么?实际上它只是用一个经过粉饰的术语来指几种基本的广告方法。包括创造一种原本不存在的对产品的需求(如保健品),包括品牌推广,对一种商品广告进行大规模曝光,让其脱颖而出。克劳德·霍普金斯的成功之路几乎在后来被中国的史玉柱和他的保健品完美地模仿了。
广告的概念包装香烟当然有害健康,但如何能让这个观念被改变?广告曾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17年,好彩香烟始于霍普金斯的构思。广告标语“It’s toasted” 让人印象深刻,看过《广告狂人》的人都知道这句经典广告语:toasted——烘焙是制作香烟的普通程序,但同样也有“被祝福过的”的双关含义。这一创意可以说是《广告狂人》中最伟大的创意之一。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拉斯克运用了专利药物广告技巧,在霍普金斯的想法上策划了一次广告活动——将好彩品牌以一种健康补药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尤其是治疗大部分由吸烟导致的咽喉痛。他对好彩香烟进行了全新的宣传,称烘焙“可以去除导致喉咙不适的有害的刺激物”,包括“有害的腐蚀性酸性物质”,于是它的口号变成了:“保护你的喉咙,免受不适与咳嗽之苦。”广告业的哗众取宠在这个广告中展示得淋漓尽致,香烟居然被宣传为保护喉咙,这一点相信会让今天的你感到不可思议。
互联网产品通过让用户上瘾售卖注意力20世纪70年代早期,物理学家史蒂芬·卢卡西克被任命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局长。他有一个习惯,无论去什么地方工作,都会带上自己的“设备”——一个由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制造的“便携式终端”,看上去就像一个能通过电话通信的巨型打字机。但是走到哪儿都拖着这个巨型设备能让他做到一些我们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比如,随时随地查看电子邮件。
签到成瘾,你可能会每天频繁查看电子邮件、点赞社交媒体、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等。这些行为可能源自于认知科学家汤姆·斯坦福的观点,即查看电子邮件等行为具有可变间隔增强的特性,即不确定什么时候会获得奖励,但偶尔得到奖励足以让你一直坚持这种行为。这种行为模式在黑莓等移动设备的成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这种签到行为越来越普遍,如Facebook的点赞和微信的即时沟通。这些应用程序通过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实现了用户注意力的售卖,这也是它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名人广告和带货的本质是将名人的粉丝注意力出售给广告商。《人物》杂志是美国纸媒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靠名人封面和不为人知的名人故事吸引大批读者,创造了巨大的发行量。类似地,名人带货模式也早已出现。例如,脱口秀名人奥普拉在1996年推出了“世界上最大的读书会”,推荐书籍并邀请专家参与讨论。她的推荐让销量不温不火的小说《海洋深处》成为畅销书,共卖出1200万册。今天的网红也是将自己的粉丝卖给广告商,这与过去的名人带货并无本质区别。
精准营销意味着将平台用户卖给广告商。在信息流广告业务开始之前,美国在线网络服务公司的业务团队就开始收集大量用户数据,包括地址、电话号码和信用卡号码。现在,所有的社交网络平台的精准营销都是以售卖用户信息的形式进行的,只是这种售卖被包装成了“精准营销”。
赫芬顿邮报是标题党点击模式的开创者之一。该网站为文章制定了哗众取宠的标题,并配以煽动性的图片。这种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媒体的一种常见现象。
乔纳·佩雷蒂是《赫芬顿邮报》的联合创始人,他后来创建了BuzzFeed,并推出了“头条优化”等技巧,这就是新闻APP的算法模式。通过这些技巧,标题能够吸引用户点击,但实际内容可能与标题并不相符。BuzzFeed的首席数据科学家基·哈林指出,标题的目的是吸引用户的好奇心或其他类似心理,但这并不意味着用户会喜欢内容。这种矛盾逻辑导致了标题党、假新闻、夸张广告和带货网红的出现。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进入由戴创造的模式,即通过免费服务获取用户,并通过售卖用户注意力给广告主获得收入。为了获得更多的用户和他们的注意力,互联网平台将算法做到了极致,导致内容的点击量似乎永远高于内容的价值。这就像迈克·曼森在2015年前后所描述的网络产业一样: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可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内容,包括男人割掉朋友的阴茎喂狗的报道、100岁妇女首次见大海的报道以及“让我确定自己是90后的8种方法”等。这种生活方式让我们的大脑充斥着无用的信息,导致我们持续不断地进行无前提推理和自我参照。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