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的核心是需求,怎样发现和创造需求?
营销的本质是发现创造需求,对接满足需求的过程。在市场营销中,首先需要发现市场上已经存在的,但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需求。通过调研扫描市场,及时发现有哪些品类的需求正在快速崛起,选择适合自己的快速切入,就能分一杯羹。找准细分市场需求,并快速与市场需求匹配,是最稳妥的经营策略。对于大企业,则可以通过创新,开创市场原先并不存在的新品类来引领新的需求。最终还需要通过产品与品牌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以上可清晰看出:“营销的本质就是发现创造需求,对接满足需求的过程”。
需求公式:需求=购买意愿+购买能力+特定商品。购买意愿是想买,购买能力是买得起,特定商品是消费者想买且买得起的标的物。因此,想让消费者产生需求,需要对应需求公式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提升购买意愿,让消费者想买;(二)、提升购买能力,让消费者买得起;(三)、提供特定商品,让消费者知道买什么。其中,提升购买意愿的秘诀在于通过对比制造心理落差。人天生喜欢比较,有比较就会产生落差,有落差就会心理失衡,心理失衡就要采取行动抹去不平,让内心重回平衡。
因此,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是发现创造需求,对接满足需求的过程。通过调研扫描市场,及时发现有哪些品类的需求正在快速崛起,并快速与市场需求匹配,可以分一杯羹。大企业则可以通过创新,开创市场原先并不存在的新品类来引领新的需求。最终还需要通过产品与品牌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升购买意愿的秘诀在于通过对比制造心理落差。
对比是制造心理落差的关键,消费者会对比自己目前的状态和期待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差距来产生心理落差。为提升购买意愿,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也需要提高,包括支付能力、触达能力和降低成本三个方面。支付能力可以通过消费贷款或分期付款等方式提高,触达能力包括消费者能否接触到商品,降低成本则是指整体成本在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触达能力指的是消费者能否轻松地接触到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即使消费者有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如果存在空间或时间的阻碍,他们也无法接触到目标商品,从而无法购买。例如,过去消费者想购买好的日本智能马桶,但在国内无法购买,又不愿意去日本或找代购,因此他们无法实现购买。不同的消费者触达商品的能力不同,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建设更多的渠道和终端来触达消费者,让消费者随时随地都能购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低成本不仅仅是指商品的价格,还包括了整体成本。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需要考虑价格成本、形象成本、行动成本、认知成本、健康成本和信任成本。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降低这些成本,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能力。首先,价格成本指的是商品的价格,如果企业能提供同样的产品,但价格更低,那么它的市场竞争力将会更强。例如,小米推出低价优质的充电宝,迅速占领了移动电源市场。其次,形象成本指的是使用商品对消费者形象的影响。例如,帮宝适在日本推广尿不湿时,最初宣传可以让妈妈们更省力,但消费者反应冷淡,因为妈妈们担心使用尿不湿会让别人觉得自己懒惰。后来,帮宝适将宣传重点转向了“让宝宝小屁屁更干爽、更健康”,消费者才开始放心购买。此外,行动成本、认知成本、健康成本和信任成本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企业需要通过降低这些成本,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为提高品牌信任度,有许多方法可供选择,例如提供特定商品。当消费者产生购买意愿并且有购买能力时,需要特定商品来完成购买的闭环。这时,需求才是有效的。购买意愿产生于心理落差,而心理落差需要填补才能重新平衡。特定商品就是填补心理落差的“桥梁和阶梯”,是消费者抵达目标的关键。特定商品与心理落差之间需要匹配,不同的落差需要不同的商品来填补。特定商品能够填平心理落差的条件是匹配消费者心理落差有大有小,只有特定商品与落差相匹配才能弥补缺口。
有时,特定商品与心理落差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最常见的情况有三种。第一种是特定商品不能满足消费者期待,导致特定商品<心理落差。例如,一家医药公司推出了一款预防缓解高原反应的保健食品,将其定位为“高反急救医生”,实际上该产品更多是预防高原反应,对于严重的急性高原反应效果并不好。这种定位会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很高的期待,制造了过大的心理落差,但产品本身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改变定位后,该产品与落差相匹配,消费者对它的期待变低了,心理落差也变小了,此时该商品正好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第二种情况是特定商品过于昂贵或过于高端,导致特定商品>心理落差。例如,东阿阿胶最初在中低端市场中被锁定,想要转入高端市场,但一直不成功。原因在于当时阿胶定位的概念是“补血”,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贫血现象大大减少,补血市场在萎缩,尤其高端消费人群中补血需求萎缩更严重。东阿想成为高端品牌,售价单盒千元以上,它想成为的特定商品过大,而其支撑概念“补血”,制造的消费者心理落差过小,支撑不了高端定位。通过定位概念的转换,从“补血”到“滋补三大宝、人参、鹿茸和阿胶”,再到“滋补国宝”,一步步扩大消费者认知的心理落差,品牌也成功从中低端市场转移到了高端市场。
第三种情况是特定商品与心理落差之间没有关联,导致特定商品≠心理落差。例如,苹果公司曾推广一款产品叫牛顿PDA,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款产品花费了数千万美金,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原因是人们对于集办公娱乐为一体的便携电子产品是有需求的,但“个人数字助理”这一概念缺乏直观感觉,生活中有助理的毕竟只有极少数人。将产品名字从“PDA个人数字助理”改为“掌上电脑”,就很容易被消费者理解,很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为弥补心理落差的填充品。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