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年度营销预算?
一位营销总监向你抱怨费用预算被砍了,他们的预算规划方式是列出各种计划明细,预估费用,最后总金额控制在去年市场投入乘以销售增长率之内,或者干脆没有预算,case by case申请。但是,缺少年度/季度预算规划,很可能导致钱花光了,既没帮助销售,也没在市场上激起什么浪花。本文针对B2B企业如何做营销预算进行详细介绍。
B2B营销的两大目标是品牌和效果。品牌包括品牌知名度和心智占有率,销售线索的获取和转化;效果指的是Demand Generation,即挖掘销售线索,培育出销售机会,通过数字营销的手段精准产生销售线索MQL,再给销售确认成为SQL,成为销售机会进入销售的管理体系,到最后的签约转化。除了营销方式要足够精准之外,销售团队是否愿意接,能不能接得住也是一个问题。因此,品牌和效果是大部分企业都需要全面考虑的。没有一个企业单纯以品牌建设为目标,也没有公司可以跳过品牌推广而直接去挖掘商机。在这种情况下,投入占比应该如何分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初创科技公司来说,在营销上投入的钱不用太多,但需要花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自家的产品/解决方案说清楚,讲明白,多多利用公关、社群的力量。品牌意识在初创阶段要有,但由于各方面的变数比较多,不着急在品牌上投入太多。到了1到100的阶段,就需要拿出营业收入投入到营销上,投入可以初定为1比1。另外,这个阶段品牌已经有了知名度,投入可以为50%:50%。或者品牌少一些,线索挖掘多一些,帮助销售快速增长。而在100-1000-∞的阶段,品牌需要大量投入,品牌驱动业务增长。现在的新锐巨头salesforce、hubspot、zoom在品牌上花费巨资。
因此,B2B企业做营销预算需要根据公司的阶段来制定不同的投入策略,只有合适的营销投入重点,才能更好地实现品牌和效果的目标。
建立强大的品牌形象可以带来巨大的商机,成为企业快速稳定发展的推动力。这时的投资回报可能超过10:1,甚至更高。此外,还需要根据客户类型确定投资重点。例如对于大型企业客户,不需要通过营销手段来吸引客户,而更需要在客户心智上多进行品牌塑造。因此,在面向大型企业客户的营销中,要重点关注内容营销,并在公关、高端客户会议等方面多做尝试,不要过于追求销售线索的回报。品牌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大概为70%:30%。对于中小型企业客户,销售团队相对较大,因此市场部可以帮忙快速找到机会,并提高销售效率和扩大业务覆盖面。因此,在面向中小型企业客户的营销中,要重点关注线索挖掘和商机培育。品牌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可以达到30%:70%。总之,每个企业的生意都不同,这些只是一些经验性的指导,营销人需要通过一年年的摸索和迭代,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营销预算的制定需要从业务需求的角度出发。具体到执行计划,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上到下的方式,即根据业务角度去思考,怎样的市场计划和投入可以实现公司的业务目标;一种是从下到上的方式,即从执行的可行性出发,实现计划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但需要对市场总监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最好的方式是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既有从战略到执行的计划,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各个项目的占比。
每个季度都需要对执行情况进行复盘,并根据情况对计划进行调整。由于计划不可能完全预测变化的速度,因此最好在市场预算之前就预留机动的费用(不超过20%)来应对临时需求和变化。此外,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需要仔细复盘执行情况,优化计划。如果年度计划制定得不够认真,那么每个季度都需要按照流程重新制定计划。最后,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进行简单的归因分析,通过数字手段或调研等方式了解客户选择公司的原因,以便更加精准和有效地制定市场计划。
如果遇到预算被砍的情况,最好的应对方式是在市场计划时将项目按照优先级进行标注。最重要的几个大项目是A级,而一些赞助活动则是C级。遇到费用紧张的情况时,需要优先保证最重要的A级项目能够得到执行。
这是一种比较被动的方法,实际中成本难以承受,也可能会被不断砍减。主要原因在于内部沟通不够,且与销售团队距离过远。因此,我们需要及时反思,从业务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驱动增长,以及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考虑哪些形式或活动更容易被接受。此外,市场部积极展示自己的价值也非常重要,如每月持续为销售团队输送高质量的商机,实现跨领域合作,获得新客户,或因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而获得客户主动要求见面等。公司中,懂得制定战略规划,能合理规划预算并管理销售期望值的市场总监,具有很强的话语权。只有让挣钱的部门了解到市场部不仅会花钱,还能带来销售的增长和长期品牌力提升,才会获得更多的支持(资金、时间、人力)。花钱很容易,但是要把有限的预算花到刀刃上,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实践经验。然而,最重要的是要走到一线去,了解客户,与销售团队密切合作,关注客户的体验旅程的每一个环节,持续提供价值。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