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开屏广告的黑色幽默:反差感下的创意表达
最近,许多人在打开各类社交应用程序时,都会看到一个满脸是水的外国男人,他拿着一部蓝色iPhone 12手机放在耳边,整个画面持续3秒左右,脸上的水不停地流动,男子面无表情,连眼睛都不眨,广告语是“防溅抗水有一手,放心,有iPhone”。最初看到这个广告时,有趣且以为是哪个沙雕品牌的憨憨操作,但是万万没想到竟然是苹果。毕竟,苹果的品牌形象和广告风格无不在塑造一种高级感和科技感,艺术、创新、年轻、特立独行......这次的画风真的太反常了。这个看上去显得诡异且诙谐的苹果开屏广告也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的网友吐槽苹果广告逐渐泰化,有的网友表示看这个广告有点不适,也有的网友大开脑洞玩梗二创。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支开屏广告呈现出一种古怪的反差感,乍看上去显得土味且尴尬,但同时让人觉得它是一种略带荒诞的冷幽默。因此,我们也想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个特别的苹果广告是真沙雕吗?它和苹果一贯的品牌调性相违背吗?
广告的主要争议点在反差带来的沙雕感。有趣观察了多个媒体报道以及社交媒体平台网友的评价,发现大家对于这支极具反差感的开屏广告的态度更多是调侃,而不是吐槽。根据时趣洞察引擎对“苹果开屏广告”的舆情内容监控分析,也可以看到高频词云中,不乏哈哈哈、傻眼、少有、搞笑、有毒等带有调侃意味的中性词汇。而根据时趣洞察引擎对“苹果开屏广告”的舆情洞察分析,可以看到网友的整体情感偏向是正面的,且处于安全区。前有钉钉官方B站发布《钉钉本钉,在线求饶》洗脑歌曲视频,用最低的姿态,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好评;后有Balenciaga巴黎世家的土味新品广告,引起社交媒体热议;近期更有全民“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对于土味沙雕文化,其实这届网友早已见怪不怪,甚至有点喜闻乐见。
“沙雕”背后是苹果的黑色幽默。这支广告沙雕中带点诡异、诙谐,出乎意料地有让人记忆、回想和讨论分享的效果。所以,这支广告真的是纯沙雕吗?可能并非完全如此,并仍有很多可取之处。从产品功能宣传方面,明显苹果意在宣传iPhone12的防水功能,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开屏广告,做到了抢夺用户的注意力,场景化的创意也在直击痛点,让用户很容易记住iPhone12+防水。从广告传播效果角度,通常用户对于开屏广告的态度,都是不感兴趣马上点击跳过,但苹果的开屏却引起了不小的讨论热度,除了苹果品牌本身自带流量外,和略显沙雕的创意逻辑,带来的反差感也有关系。大家讨论最多的观点在于这支广告和苹果一贯的品牌调性相违背,是否会损害其一贯的品牌形象。时有趣的观点是“不会”。一方面,在社交网络时代,苹果也需要在社交化与不同市场的本土化上做出平衡;另一方面,碎片化的媒介环境下,一条轻量级的开屏广告,并不会对一个品牌造成扭转性的影响。
这篇文章谈到了广告创意中的一种表现手法——“黑色幽默”,并列举了一些案例。所谓“黑色幽默”,是指把痛苦与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虽然这种创意表现方式可能会引来争议和调侃,但从专业角度来看,这种手法有助于增强广告感染力,对于一些特殊的媒介渠道和广告信息单一的情况下,选择这种方式也是有道理的。
下面是一些“黑色幽默”广告案例,它们巧妙地运用了构思、主题提炼、元素组合、图形表现等手法,强化了广告的表现力和说服力。比如,日清拉面的广告,用人面兽身来引起受众的注意,再用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宣传,达到了一种“冷笑话”的效果;日本的一家冰棒公司的广告则体现了“自黑”的风格,用一首有毒又魔性的歌曲表达了对于自己广告是否有效的怀疑;银寿司的广告则用一个生日派对的场景,展现了人们在外过生日可能会遇到的尴尬和不开心,而在家过生日则可以省心省力还开心;泰国一家摄像头公司的广告则通过一个乞丐帮忙看店的故事,探讨了“你亲眼看见的,真的是真实的吗?”这个问题。
总之,“黑色幽默”是一种高智慧和高情感的艺术表现方式,能够让受众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强化对于广告的印象和记忆。虽然这种手法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不太适用,但在特定的媒介渠道和广告信息单一的情况下,选择这种方式也是有优势的。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