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稀缺时代,南孚如何用小话题引发大关注?
本文介绍了南孚公司如何通过成功的话题营销获得了广泛而巨大的传播共振。文章指出在全媒体时代,消费者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短暂,看而不读已成为一种常态。因此,品牌需要寻找新的方法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南孚公司通过制造新闻的方式,巧妙借势综艺场景和明星效应,制造出民众喜闻乐见的趣味话题,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其中,南孚从“男女家务失衡”这一备受大众关注的痛点话题切入,并从内容、传播、话题、产品四个方面进行了突破,取得了成功。
文章指出,消费者对大量信息处于一种“看而不读”的状态,超过65%的调查者,停留时间少于4秒,没有阅读,长时间的制作时间和复杂的信息常常被遗漏。因此,南孚公司选择与其自身传播主题高度贴合的综艺——“做家务的男人”进行合作,并结合节目内容,进行场景化内容植入,使品牌信息更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
文章还指出,消费者不反感看新闻,但反感看广告。因此,一个话题如果只停留在品牌宣传层面,欠缺社会性思考,是很难在大众心目中产生心理共振的。南孚公司通过对干电池使用场景的深入研究,发现干电池使用场景并没有随着消费升级而减少。其中,“家务场景”就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智能化的进步,使得人类正在逐渐脱离家务这一传统生活领域。基于这一点,南孚从“男女家务失衡”这一备受大众关注的痛点话题切入,并从内容、传播、话题、产品四个方面进行了突破。
最后,文章提出,想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就要用消费者喜欢的方式,讲消费者想听的东西。今天的中国消费者,平均每个人关心4种以上的娱乐资讯,娱乐内容对于更多的人而言,是当前面临社会压力下的“消遣”型消费,而且,消费者在接触娱乐信息的时候,心理较为放松。因此,南孚公司选择了与其自身传播主题高度贴合的综艺——“做家务的男人”进行合作,并结合节目内容,进行场景化内容植入,使品牌信息更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
综艺化的场景营销是一个“1+N”的营销过程,需要经历一个“发酵”的过程才能引爆营销话题。选择一个娱乐平台合作,在冠名或植入的同时,需要用更多的洞察和模式将其痛点放大,配合营销投入,才能让传播效益放大。因此,南孚抓住了“电量不足”的场景,让消费者产生如果在没电的时候应该选择南孚的“条件反射式”的联想。
消费者反馈显示,南孚的营销策略成功地引起了共鸣。在自媒体时代,品牌的能见度已经被头部媒体的影响力直接掌握,单线条的传播路径已经不能够带来更多的消费者渗透。因此,在传播上,南孚从综艺、八卦、新闻等维度入手,将传播中的平台弱化,反而强化头部KOL的作用进行了传播的扩散。
同时,相较于图文漫画式的传播,短视频更能够满足品牌因为“消费者耐心不足”而可能错失的影响力。因此,南孚选择头部短视频自媒体打造抖音版的场景化营销,用消费者的语言和沟通方式,在不失品牌调性的同时达到了娱乐化的传播效果。
抖音红人场景展示电量升级不为人知的秘密
南孚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以超强的产品力超越消费者期待值,将“匠心精神”贯穿始终。最近,南孚入选2019年央视“匠心品牌”,并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了与八大匠心品牌的联合宣传片,共同诠释了“匠心就是坚持”的精神内核。
南孚还在微博平台发起了“你坚持最久并取得突破的一件事”互动活动,寻找那些看似平凡但坚守自我,不断突破的人并进行即时互动,传递坚持不懈,追求极致,取得成就的持久力量。
组成匠心矩阵,多品牌共同发力
南孚与其他品牌联合,组成匠心矩阵,让各大品牌资源进行互导,实现传播力度的多重叠加。这些品牌都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也是一如既往不断创新,取得突破的匠心精神的最好的诠释者。南孚与他们进行联合,共同发力,诠释“匠心就是坚持”的精神内核。
好产品是好传播的基础
营销趋势的改变,驱动了很多企业在传播上的新突破和新尝试。但是,市场表现最终会证明,“好的传播最终还是得靠好产品“。因为注意力来得快去的更快,再好的传播也需要好产品打底,不然被注意力吸引来的消费者很快就会被产品质量打击而失望直到失去耐心。
面对消费形态的升级,南孚需要为产业结构找突破,为消费者的需求找突破。然而,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先满足消费者的根本需求是更重要的,这也是南孚投入1.5个多亿的研发和多达二十三项科技的升级,创造“神仙电池”的聚能环2代产品的初衷。
聚能环2代产品:小电池,大能量
南孚聚能环2代产品不仅导电性能大幅提升,降低了放电过程损耗,实现了电池电量新突破。还通过创新设计,使聚能环2代产品电量更持久、电力更强劲,能广泛适用于各类电器,避免损坏电器。
将小话题,变成品效合一的社会议题
如今,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在传播中引入社会性话题并主动参与讨论并表达观点。但社会议题营销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南孚在好产品的基础上,找到了与品牌联系紧密、价值观相符的社会议题,然后持续深入地表达态度主张。在赢得声量的同时,也获得了销量转化。因此,南孚的尝试或许是将小话题变身成为品效合一的社会议题的一种答案。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