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新大陆与跑马圈地
刚需、高频等用于判断互联网产品成败的标准是否正确?实际上,真正的科技进步往往并不解决刚需问题,而只是解决便利问题或效率问题。
创造新机会与开发新市场
当一个需求被发现且尚未满足时,就会产生刚性需求。在过去,一旦发现这样的机会,往往可以迅速推出一款成功的产品,尤其是工具型产品。因此,这种分析视角被广泛应用于预测未来趋势。然而,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像iPhone这样的产品根本不解决刚需问题,甚至可以说整个触屏交互也根本不解决任何刚需问题。换句话说,用刚需类的方法论来看待问题,实际上看不到移动互联网的发源地。
我们周围与IT相关的科技活动可以分为两类:
-
一类是推动整个行业发生变化的技术要素和平台发生变化;
-
一类是在新技术平台上创造新应用。
通常情况下,前一类变化并没有刚需的概念,只关注更好的性能和更便宜的价格,只有在后一类活动中才存在刚需。这可能与前一类变化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有关,具体到某个点上,需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烈。
第一类变化过去很少发生,但近来却越来越多,VR、AR、语音交互、自动驾驶等都可以归类到这一类。这些技术可以开创新的计算平台,但本身并不解决刚需问题。这与个人电脑、触屏类似。个人电脑最初的主要作用是使文字处理更容易,而不是解决刚需问题。只有在新平台变得普及后,刚需才会真正出现,因为此时使用新产品已经成为前提,例如每个人都需要使用电脑进行与个人财产和信息相关的操作,这时安全性就成为了刚需。
我们可以将上述两类活动类比为探险和瓜分地盘:探险家寻找新大陆,而地主寻找在新大陆上的尽可能大的地盘。尽管两者都追求财富,但在探险时,财富只是一个影子,更多的是一种信念,只要相信印度有财富并且我能够到达那里,就可以了。而在瓜分地盘时,财富则是实实在在的,占据的地方越大,理论上财富就越多。从技术要素和平台的角度来看,更像是探险家,能够发现新大陆,而在新技术要素上进行应用则更像是瓜分地盘的地主。显然,只有在瓜分地盘时才能直接对应各种真实需求,比如这里有奴隶,那里有黄金,那里有白银。
计算平台的迁移
前面所说的一切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来概括:通用计算平台的迁移通常不是因为刚需,而是因为一些看起来并不重要的改变,例如是否更便利、是否提供新体验等。第一代通用计算平台(PC)的形成就是如此,第二代通用计算平台的迁移也是如此(从功能机到智能机,平板电脑的出现)。
那么,我们是否真的面临着又一次的计算平台迁移?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所见到的新技术突破已经为计算平台的迁移积聚了足够的动力,并且在许多领域(如智能音箱等)已经开始落地。唯一需要避免的是用刚需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过去发生过多次类似的情况:
-
1977年,DEC公司的创始人、董事会主席Ken Olson认为“没有理由认为每个人都会在家中使用计算机。”尽管DEC当时不如IBM,但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这表明PC在当时根本不解决刚需问题。
-
当iPhone第一代发布时,时任微软总裁的史蒂夫鲍尔默在访谈中嘲笑这款产品,称“iPhone没有机会获得大量市场份额,没有机会。这是一个补贴了500美元的东西,他们赚了很多钱。但如果你真正看看卖出去的13亿部手机,我相信我们的软件占据了60%或70%,或者80%的市场份额,而我觉得苹果只能得到2%到3%的市场份额。”无论是出于苹果和微软之间的竞争还是其他原因,可以从中间间接发现当时所谓的移动互联网根本不解决刚需问题,否则不可能得出这样的评价。
目前,通用计算平台的迁移中,突破最快的点是远场语音交互产品,亚马逊和谷歌之间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远场语音交互等代表新计算平台,而不是现有计算平台的增强。对手机而言,最关键的组件肯定是屏幕,它比芯片更重要。但对于远场语音交互而言,关键的组件是麦克风,甚至是扬声器。一旦语音交互可以替代大部分触屏操作,那么在屏幕上的投入成本将变得多余。
虽然VR目前不再是热点,但这只能说明过去对其期望过高,而不是这个产品没有前途。只要真正体验过VR(而不是将手机放在纸盒中),就会对其留下深刻印象,因此VR很可能会潜伏发展,首先在游戏或电影领域找到支点,然后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AR产品,这些产品都不解决刚需问题,但从长远来看,都将孕育出新的计算平台。
商业竞争的新形态
假设新的计算平台确实出现,商业格局将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计算架构对未来商业格局的影响可能远超其他因素。
典型的计算架构并不多,要么计算主要在终端上,要么在云端上,要么是一种混合架构,混合架构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终端计算为主和以云端计算为主。
互联网公司的本质是以云端计算为主,因此,如果下一步的计算模式仍然以云端为主,商业格局将更多地体现为现有格局的延续。可以形象地说,PC制造商无法立即拥有数百万台服务器,这种巨大的壁垒使得纯粹的终端公司很难超越。
如果未来的计算架构主要在终端上,那么商业格局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至少,擅长终端的公司有机会在用户数量逐步增加的同时弥补自身的不足。
目前看来,除非是特殊行业,否则未来的主流计算结构肯定是端云结合的,我们在绝大多数场景下都不再需要纯粹的本地计算终端。而在端云结构中,下一步很可能是以终端为主导。如果要极端一点,我们可以说:下一步的AI在端而非云中。(这一点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有详细解释,这里不再重述)
如果上述判断是正确的,并且软硬件融合更加紧密,那么将优化复杂的安装环节,这将导致流量获取和分发发生根本性变化。
过去,个人电脑或手机制造商会努力推销产品,并将手机卖给用户,许多用户会自己选择要安装的应用程序,为了让用户选择自己的产品,许多公司(如电商公司)会预装应用程序或通过其他方式不断推广,例如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将浏览器安装在手机上。然而,在未来,由于整个安装过程被省略掉,纯软件公司无法再通过非预装方式获取流量,为了获取这部分流量,许多公司只能听从在终端上有发言权的人的安排,或者直接花钱购买流量。这时,唯一的获取流量的方式就是销售硬件产品,而唯一能够分享部分流量的是能够从事B2B和B2C业务的技术提供商。在整个过程中,硬件产品和技术的重要性被放大。过去,许多互联网公司实际上并不是技术公司,更像是软件产品或运营公司,但根据上述趋势,显然技术将成为唯一获取流量的手段,这对互联网公司构成了挑战。
小结
在科技进步面前,刚需实际上是一种错觉。用刚需和高频的视角来看待通用计算平台的迁移,过去看不到任何东西,未来也同样如此。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