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第一次社交创业失败的5个“坑”
对熟人来说,他们平时需要的是与人联系和沟通,而不是在社交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形象。
去年11月,一个名为「硬核」的社交产品进行了公测,其主打的是熟人社交。它通过二度关系、限制好友数量和好友关系动态变化的方式来解决社交过载人群的问题。然而,该产品很快就遇到了困境。
创始团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复盘,并总结了一些经验,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
硬核面对的主要问题有五个。
硬核主要面对的是社交过载人群,试图解决的是他们在线上社交压力过大的问题。然而,这个需求是相当小众的。
除了微商、销售和企业主这些需要和大量客户、合作伙伴建立微信好友关系的人,普通用户很少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好友。这样的用户属于在线上非常活跃的网民,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在线上和线下有大量社交活动,并加了很多好友,才会触及到社交过载的极限。
社交过载人群是非常小众的。大多数普通用户的线上社交还很有限。他们渴望社交而不是过载。(根据CNNIC的数据,2018年本科学历以上的网民只占10.6%;年轻人平均有128个好友,工作后好友数量会增加20%)
创业团队应该把重点放在人群更多的地方,而不是去与已经成熟的竞争者争夺极少数头部用户。
熟人之间缺乏社交
硬核是一款熟人社交产品,通过朋友认识朋友来建立关系。然而,熟人之间的社交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熟人之间缺乏社交。
熟人包括在线上认识的可以在单聊中进行深入交流的人,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同学、朋友、同事和亲戚。社交是指在动态中发表内容或在群聊中互动,而不是在单聊中聊天。
熟人之间彼此了解对方的形象,已经没有必要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展示自己。任何话题都可以直接在单聊中讨论。Path的失败就是一个例子,熟人之间的社交分享很难持续。对熟人来说,他们平时需要的是联系沟通而不是在线上展示自己的形象。
而陌生人之间需要展示自己的形象,通过在线社交不断试探彼此。在评论区留言是一种试探,对于熟人来说,这样的行为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在彼此感兴趣的陌生人之间,才会开始进行单聊,并有可能建立熟人关系,然后沉淀到像微信这样的通讯工具中。所以,"熟人社交"实际上就是通讯录。
产品形态未能满足需求
用户群体不是普通大众,而硬核产品本身的逻辑也没有真正满足具体的用户需求。
发动态这个功能本身并没有满足新需求。二度关系、限制好友数量和动态变化等都只是逻辑,直接交给了用户。实际上,硬核是一个没有满足具体需求的产品,只满足了产品设计者自己的幻想。
实际上,应该先把一个满足具体需求的功能放在用户面前,然后再引入这些逻辑。比如Snapchat一开始就将拍照分享和阅后即焚做得非常好,这是满足具体需求的功能。对于硬核来说,二度关系和动态变化等逻辑应该是通过这个功能来构建关系链,并对关系链进行改造。
硬核缺少的就是这个,你无法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来概括硬核的具体功能是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抽象的模型是5.0的东西,而满足具体需求的功能则是1.0时代应该考虑的东西。
产品设计过于追求创新
硬核的产品在逻辑上有太多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地方(讽刺的是,我们在设计硬核时还抱着模拟自然的思路)。在硬核中,发动态其实并不知道谁会看到,朋友在评论时也不知道自己的评论会被其他朋友看到。
在社交压力方面,需要平衡朋友和陌生人两个层面,这里需要处理的情感更加微妙,更难获得安全感。为朋友背书这种人设压力更大。
产品的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过于独特。交互上让人难以上手,没有做好用户引导;视觉风格上很中老年(来自用户的反馈),非常不符合大众的口味。
创业者自己有一堆新想法想要实现,但用户们并不一定如此先进,同时也要警惕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小团队应该专注于将特色功能做好,在其他方面应该尽量迎合用户的使用习惯。这里可以谈谈MVP的概念。
MVP的方法不正确
过去,MVP的理解是"做一个能够运行的东西放上线给用户试用"。但现在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MVP的方法也需要改变。
现在需要追求足够好的完成度,因为市场上吸引人的产品太多了,仅仅能够运行是不够的。而且,如果完成度不足,一旦产品上线失败,很难确定是产品本身的问题还是完成度的问题。
需要剥离非核心功能,将核心功能做得足够好,第一个版本只验证一个核心功能。其他设计细节不应该花太多时间去打磨,应该根据用户习惯来设计。只有抓住核心功能,才能快速试错。应该关注实现的完成度而不是功能的丰富度。
需要准确地找到种子用户,硬核找到的冷启动用户中有很多是蝗虫用户(虽然这些用户很可能会导致社交过载)。引入准确的早期种子用户才能获得真实的反馈,因此早期用户运营非常重要。
总结了这些经验之后,我们可以更加轻松地投身于新的挑战了。祝愿我们在2019年取得顺利的进展。希望这些经验对你也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